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三百十四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三)

三百十四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三)

    宋高宗虽然欣赏他,但是只将他任命为江阴签判,这不是辛弃疾想要的。他有满腔的复国壮志,他想成为上阵杀敌的将军,他想完成祖父的重托,完成耿京的愿望。

    都说时势造英雄,而辛弃疾却生在一个英雄没落的年代。帝王懦弱,朝廷懦弱,他们不愿再耗费军费物资,去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他们更希望偏安一隅,求得短暂的安宁与富贵。

    对于辛弃疾这位热血少年,他们的反应是冷淡的,即便他武艺高强,谋略过人,但是终究抵不过上位者内心的怯弱,辛弃疾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入朝为官不久,辛弃疾总能感觉到来自同僚的排挤,鄙视。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像他这样归顺朝廷的北方遗民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归正人”。

    南宋小朝廷满朝权贵无视国仇家恨,夜夜笙歌纸醉金迷,却鄙视着被他们弃如敝履的同胞,何其讽刺!这群迂腐酸臭,高高在上的南方文人不断上书皇帝,要求皇帝不能重用“归正人”,以防人心思变。迫于重重的威压下,宋高宗只得给“归正人”一些闲职。

    三年间,他不断上书皇帝,写就《美芹十论》、《九议》,他大声呐喊着,要与金兵决一死战收回失地。

    起初,新登基的皇帝可能还有一点点的兴奋还对收复失地斗争有一丝丝的渴求,但很快他就意识到金兵何其勇猛实在是太过可怕,想要打败他们收复失地难如登天。

    没有了岳飞的大宋王朝,还有赢得战争的可能吗?伫立朝堂的群臣们纷纷沉默,他们如同一具具石像,没有温度,没有情绪,只有无尽的沉默。朝臣们不敢回答,皇帝也不愿回答。

    辛弃疾终于明白了岳飞的孤独,当年他是否也如同自己一般,面对这孤寂的景象。但是不自知的岳飞,为此被无情的扼杀。大宋王朝曾经抛弃了他们,如今还要处处怀疑他们,辛弃疾失望了。皇帝将辛弃疾派往外地任官,他想辛弃疾这把刀虽然不能用在沙场上,用来镇压暴民也是不错的。于是辛弃疾不断被派往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危机重重的地方乱民,去整顿处处烽烟起的地方治安。

    公元1169年,30岁,任建康通判。

    公元1170年,31岁,任临安司农寺主簿。

    公元1171年,32岁,任滁州知府。

    辛弃疾将一身跃马挥枪的本领闲置,虽然在各地也干的也颇为出色政绩斐然。但是终究与他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理想背道而驰,他壮志难酬,内心开始逐渐压抑苦闷他想起曾经那段年少的日子。

    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嗟往事,空萧索。怀新恨,又飘泊。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满江红·老子当年》

    曾经的少年英雄,驰骋沙场,快意恩仇,有知己,有兄弟,好不快活。如今,只剩满怀忧愁的中年文人,回忆往昔空度余生。

    虽然仕途不顺,但是家的温暖让他稍有慰藉。他成了亲,妻子温柔可人,两人还有了孩子。他给孩子取名为“铁柱”,他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背负着国仇家恨,这么个名字俗气是俗气了点,但是乱世中能像铁柱一样的长大是多么的难,他想他的儿子能平安顺遂地长大,如同他的“幼安”一般。

    公元1176年,江西一群茶商揭竿而起,皇帝再一次将辛弃疾派往江西任刑法提点镇压暴民。不能战场杀敌的辛弃疾被用来镇压暴动,这或许是朝廷对主战派最好的利用。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廷,实在令人无语。

    南归十余年,皇帝轻视,同僚排挤,百姓厌恶,辛弃疾的人生进入了极度压抑的时刻。在江西任职期间,他不断奔波于江西、湖南,为朝廷安抚百姓。

    赶路过程中他忙中偷闲登上郁孤台。当年金兵入江西,隆裕太后仓皇奔入赣州,百姓逃亡,多少人泪洒清江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如今,望着这滚滚江水只是听闻这鹧鸪声声,壮志难酬的愁苦,让他只能以词为剑,慷慨悲歌。这首《菩萨蛮》曾有人评价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菩萨蛮是词牌中的小令,常是灵巧轻柔的抒情小调。可到了辛弃疾手上,却变得沉痛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