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十三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二)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眼看山河破碎,二十一岁的辛弃疾振臂一呼,很快建立起了一支2000人的起义军,与金兵顽强对抗处处作战。 辛弃疾带着队伍一路追着金兵打所向披靡,一路打到了南宋边境。就在他们整装休息的时候,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劝说辛弃疾道:“现在我们虽然无往不胜,但是规模太小了,如果遭遇金兵重兵围剿,插翅难逃不如投靠规模更大的起义军,更能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 辛弃疾听取了义端的建议,带着2000兄弟归顺了南宋边境的起义军首领耿京。那一日耿京见到了前来投诚的少年,他翻身下马,一袭战袍在风中猎猎作响,眉清目秀但掩不住一身侠义之气。 他目光炯炯,望着耿京颔首道:“在下辛弃疾,率2000弟兄前来投奔将军,望能与将军一起上阵杀敌,收复祖国山河!”少年目光如炬,话中满是坚定,耿京不觉惊叹好一个少年将军!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投诚,将他任命为掌书记跟随左右,保管帅印。 耿京十分欣赏辛弃疾的才华更欣赏他的为人,两人常常饮酒畅谈,切磋武艺讨论战事。不料一日夜晚,辛弃疾的好兄弟义端盗取了耿京的帅印,想要献给金兵。 耿京得知帅印被盗后大怒,认为义端乃是辛弃疾的兄弟,定是两人里应外合,于是想要将辛弃疾就地处决。辛弃疾见状从容不迫地说:“这是因我而起,是我保管不当才让叛徒有了可趁之机,且给我三日时间,若我不能追回帅印再杀不迟!” 于是辛弃疾纵身上马,追着义端和尚的踪迹而去。辛弃疾追了一天一夜,奔袭千里,终于将义端和尚拦在了金军大营之外。义端眼见追来的辛弃疾吓得魂都掉了,颤抖着跪倒在地将帅印还给了辛弃疾,痛哭道:“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曾经的一种力大无穷的青色犀牛),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少年心中凛冽,握紧了手中的刀,他想起曾经的兄弟情义,然而叛国无法饶恕。他手起刀落义端死了,此刻的辛弃疾终于懂了战场的残酷,不但在于狡诈的敌人,更在于人心的背叛。 少年的辛弃疾有些痛苦,这是他第一次手刃兄弟。义端说他是青兕,如果自己真的是青兕那定要用自己的尖角拱碎这不堪的世间。收拾好心情,他带着义端的首级回到军营向耿京复命,耿京见此也不再责怪辛弃疾,并且更加信任他。 随着军队与金兵不断交战,起义军开始不敌训练有素的金军,开始节节败退被打得四散溃逃。为了保住起义军,辛弃疾建议耿京道:“是时候派人与朝廷谈判,只有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能扩大规模,与金兵抗衡。”耿京沉默了一会,厉声问道:“谁愿前去?” 众人明白,此去路远沿途凶险万分,一去说不定就没命回来了,于是都沉默不语,辛弃疾见状起身拱手道:“我去!”耿京拍案而起,大喝一声:“好!你带领一千精兵,速去速回!” 辛弃疾回道:“五十足矣!” 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下,面见宋高宗赵构。稳坐在龙位上的宋高宗,面色苍白身体孱弱,他看着底下的少年一身寒气逼人,目光灼灼。宋高宗说:“你为何而来?” 辛弃疾望着高位上的宋高宗,他就是下令处死岳飞的人,他心下实是鄙夷,所以掷地有声地说道:“我奉耿京将军之命,带着20万弟兄前来投诚,望朝廷能够给予粮草兵器支持,我们定能驱除金兵,守卫大宋山河!” 宋高宗听罢大手一挥道:“好!即刻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总管北方起义军。”辛弃疾拿到诏书,跪谢皇帝后马不停蹄地出了宫。这里是临安,他奔走在市井街巷,这里有他从未见过的喧闹繁华,这里是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但是他无心欣赏。他穿城而过与属下会和后,一路向北而去,他要尽快将这个消息告诉将军。然而当他还没有回到军营的时候,军营中传来消息。 耿京被杀了! 原来,接连的失败对死亡的恐惧,不断冲刷着战士们的内心。有胆小懦弱的人开始恐惧,害怕这好不容易得来的安宁,会因为死亡瞬间失去。为了保命为了不再刀口舔血,为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们投降了。以张安国为首的叛徒,杀了大哥耿京,以此作为投诚的献祭。 听闻消息,辛弃疾悲痛万分,曾经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将军接纳他,信任他,从此他们将性命交于彼此,同饮同醉,出生入死。 他想起将军那日送他离营,将军说:“幼安,我等你的好消息!” 如今诏书在手,将军却已不在。他忘不了他杀了义端那日,将军好似安慰他说:“幼安,世上该死之人很多,如果他不死,百姓当如何,这条路始终要你自己走。” 是啊,接下来的路要靠自己走! 辛弃疾捏紧手中的诏书,纵身跃上马背,属下们赶忙阻拦:“将军这是要往何处去?” 辛弃疾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目眦欲裂道:“将军对我有知遇之恩,此仇不报枉为人,张国安这贼子今日必须死。若尔等愿意,我们一起擒杀叛贼!” 不等众人回答,辛弃疾调转马头,直向金军大营奔去,众人稍作犹豫,随即拍马赶上。当辛弃疾赶到金军大营时,金兵们正因为张安国的归顺,饮酒庆贺。 辛弃疾带着五十个兄弟,冲入五万金军大营将张安国活捉,随后又突破重围奔袭千里,将张安国带回南宋都城,一刀斩于闹市口。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如此神通,实在令人无法想像,年少的辛弃疾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辛弃疾一战封神,震动朝堂,更兼他带着数万兄弟归顺南宋,名重一时。当辛弃疾重新站在宋高宗面前时,天子龙颜大悦,怒赞道:“真乃英雄少年!”这一年辛弃疾23岁,他总觉得漫山遍野,旌旗在望,他厉兵秣马准备随时出征,但是命运仿佛跟他开了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