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春秋大义
“安国?” “啊?在。” 胡毋生的呼唤声,把沉默不语的孔安国惊醒。 “吾刚才问你话呢,究竟何事?” “那个……胡子…” “说!”胡毋生眯着眼睛,声音斩钉截铁,催促。 “哎呀!”孔安国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在痛楚的感觉中,硬着头皮,说道:“司匡购买之后,所建之地,名曰‘稷下学里’。建成之后,那里……可能会出点事。” 胡毋生不耐烦了。 这个老头实在没想到,有一天能碰到比自己还墨迹的人。 他挥了挥手,“直说就行!” “诺!”孔安国行了一礼,不急不慢地说道,“司匡让我给您带一句话。” “什么话?” “‘稷下学里’建成之日,希望与您在那里切磋一场。至于比试内容,则为公羊学说!” “猖狂!”还没等胡毋生开口,段仲暴跳如雷,直接骂起来了,“胡子是何人物?他焉能如此?真是蜉蝣撼树,自不量力!” 段仲是来替换褚大位置的。 儒家为了镇压稷下,除了宗师之外,必会安排一位大儒坐镇。 因为来的比较晚,段仲只能从众人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当日情况。 果不其然! 狂生! 然而,他理解下的狂生,并不是贾长沙的傲然狂,而是项羽的自负狂! 段仲拱手,高呼,“胡师,待会弟子便去寻此人,给他一个教训!让他见识见识公羊之威!” “哎!稍安勿躁。”胡毋生笑容不减,抬手打断,“仲郎,你没感觉这很有意思吗?” 他仰头,看着头顶的黑色房梁。 声音淡淡,呢喃呓语。 “多少年了?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天!哈哈哈。好啊!” “有意思,竟然对老朽发起了挑战,有意思。” 董仲舒成长起来之前… 他是最早的一批五经博士! 是把公羊传扬出去的人! 是当世公羊第一人! 哪怕是董仲舒,都想拜师。 他一个人,扛着公羊学派,经历了窦太后把持朝政的困难时期。 期间付出的辛苦与艰辛,谁人可懂? 当年,他全力爆发时候的战斗力,哪怕是大成状态下的董仲舒,都会蹙眉,感到棘手,更别说对公羊钻研不深的人了。 如果不是年纪大了,再加上董仲舒才能显露,他才不会公羊大棒交出去,退居稷下。 如今,竟然有人要和自己比公羊之术……挑战昔日公羊第一人。 这让胡毋生又惊又喜。 他笑呵呵的,自嘲,“当年秦人攻赵…廉颇自称未老。如今,有人意图挑战老朽,老朽岂能言老?” 他挺直腰板,双眸迸发着惊慌,瞳孔周围的阴翳,都减少许多,整个人有一股老当益壮之风。 沙哑声音依旧,“老朽前几天还在信中和仲舒谈论,是否能把此人拉进公羊学派。正好,趁此机会,看看此人儒学造诣!若是造诣高超,必须拉拢!” 胡毋生笑着看着孔安国,声音柔和,道:“安国,汝且回应,此比试,老朽接下来了!” 段仲一脸不解,“胡师何必自降身份?弟子去,也可胜之!” “哎!吾的目的不是赢!”胡毋生摇了摇头,“吾年纪大了,身体状况日益变差,恐命不久矣。在吾临死之际,若是能向世人展示公羊宗师的实力,兴许可震慑部分宵小之徒。” “胡师!”段仲眼眶微红,拱手作揖。 “胡子……”孔安国用上齿含着下唇。 “还有什么问题吗?” “司匡把他比试当天手段,已经告诉晚辈了。” “哦?”胡毋生笑容逐渐消失,眉头紧锁。 这是什么意思? 是自信? 还是自负? 竟然把手段告诉公羊宗师。 就不怕比试当天,自己的应对之法,其招架不住吗? 感觉被小看了! 胡毋生突然感觉很不爽! 心里堵堵的,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悲。 他气的揪着自己的胡须,叹气,“此子太狂了,若不收敛,日后恐怕会吃大亏!老朽必须给他一个教训!” 说完。 胡毋生气势汹汹的抓起来案几上的竹简、毛笔。 抓着竹简的手微微一抖,使竹片展开。 他看着上面写的密密麻麻的字,气愤地丢到一旁。 扭头,高呼,“仲郎!” “诺!” 不许多说,段仲已经心领神会。 他立刻跑到一旁,取来一份崭新的竹简。 双手捧着,毕恭毕敬地递了过去。 胡毋正在气头上。 脸庞微微发红,上面的皱纹张牙舞爪的,像是要咬人。 他随手抓来竹简,粗鲁的晃动,将之展开。 侧身,蘸了蘸墨水。 低着头,准备动笔。 同时,喝问:“说吧,他这次的文章是什么?吾要记录阅读,寻找破绽!” “诺!” 孔安国双手交叉,自然下垂,放置于大腿表面。 低着头,声音小到极致,恐惊到神明。 “其言,我儒家诸子、宗师、大儒皆常言,夫《春秋》,微言大义。” “嗯。” 胡毋生听了之后,满意地笑了笑,微微点头。 一个非儒的人,能够理解到这个份上,不错啦! 仅凭这一点,心中怒气可消。 他把手中的笔重新放在案几的笔架上, 手中的竹简也合了起来。 没错! 夫《春秋》,微言大义。 这是儒家各大学派公认的事情! 也正是这一点,才导致《春秋》这个大学派出现分化,有了公羊、谷梁、左传这三个部分。 孔安国望着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胡毋生,先问了一句,“胡子,晚辈愚钝,想先问个问题。” “敏而好学者,可教!问吧!” “敢问,我儒家一直强调的微言大义,究竟是……什么内容?” “呃……” 胡毋生脸上笑容骤然凝固了。 一丝犹豫,又似乎掺杂着不解的神色,出现在他的脸上。 这个问题,还他真的没考虑过。 根据儒家的做法,只要诵读《春秋》一万遍,就可以理解其中的行为了! 孰对孰错,孔夫子都在上面写得很清楚了。 好好学习,以史为鉴,就是最正确的做法。 至于春秋大义,不就是其中的正义做法吗? 这具体内容,可是有点多。 于是,胡毋生沉吟半晌,淡淡地说道:“微言大义,一时半刻,岂能言尽?这只能自己领会。” “啊?”孔安国傻眼了。 嘴巴长得巨大,下巴都快碰到地面了。 什么鬼? 这是宗师的答案? 闹呢! 司匡好歹……给了其中一个。 怎么感觉,司匡才是宗师? 孔安国用舌头舔了舔发干的嘴唇,咽下去几口唾沫,沉吟片刻,道:“可是,他声称从《春秋》中,总结大义,共计二十八条啊。” “什么?不可能!” 胡毋生微微发怒,猛地摇头,坚决不信。 而段仲也是这个模样。 怎么可能有二十八条春秋大义? 这简直是在颠覆世界观! 这要是信了,儒道之心,还怎么保持? “胡子,晚辈也不知道对不对。”孔安国犹豫了几个呼吸,沉声说道:“他在讲解救助流民、借以抵抗匈奴的时候,曾经告诉晚辈其中一条。” “说!” “诺!” 孔安国深吸一口气。 闭上眼睛,回忆着,下意识脱口而出。 “大复仇第一!” “轰!” 话音刚落,胡毋生脸色立刻变了,眼珠子瞬间瞪得溜圆。 不知为何,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很多内容、很多文段。 其中有一个:“襄公复仇!”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齐襄公以复仇之名,与鲁庄公作战。 仅仅三个字,便概括了春秋大义。 “这……” 霎时。 胡毋生失声了。 一旁的段仲也脸色大变,身躯颤抖,不知所措。 《春秋》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他们所代表的,不正是这个大复仇吗? 为何孔夫子特意用一个我师败绩? 因为,他觉得,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这是大复仇! 齐应该赢! 鲁应该输! 春秋笔法,意在褒贬。 当如是! 胡毋生猛地站起来,拖着年迈的身体,快速地挪动到孔安国身边,情绪激动,“还有吗?继续说!” “胡子,司匡就说了这么一个……据说他已经总结了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正在总结。恐误人子弟,不能早说!” 胡毋生一把抓住孔安国的肩膀。 其脸色潮红,额头上青筋暴突,苍老的手臂中,也不知道哪里的力气。 “什么时候说?” “比试当日!” “好!好!”胡毋生松开手,身体抖个不停,“好!好!” “胡子,您没事吧?” “没事!” 胡毋生目光坚定,摆了摆手! 二十八条微言大义! 此战必行! 胡毋生想到比试举行的前提,侧躺着,拍了拍孔安国,“安国!” “在。” “那小子要多少金?” “六十!” “给!”胡毋生咬了咬牙,“我儒家稷下共有三十七金多,除去支出,可出三十金。剩下的,劳烦孔氏一族补上!” 担心孔安国不满意,他急忙补充,“放心,待会我便修书一封,给仲舒送去!让他立刻凑三十金,送到稷下,弥补孔氏支出!” “谢胡子体谅。”孔安国作揖一拜,“胡子放心,我孔氏也不是一毛不拔之人。愿出二十金、粮食若干,提供支持!” “善!”胡毋生点了点头。 得《春秋》大义,是儒家共同之事! 必须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