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擅作主张
孙权一定会背盟,江东军必然会偷袭荆州。 关羽的北伐不仅威震华夏,也让季汉政权暴露了实力,引起了孙权危机感。 北伐让荆州守备空虚,更是刺激到了孙权的野心。 在原先的历史上,关羽军被曹cao和孙权联手消灭,敌方将星云集,于禁、曹仁、徐晃、吕蒙、陆逊都是当世豪杰。 关羽也并不是毫无准备,北伐之前确实做了防备孙权的准备。 扩建了江陵城,把出征将士的家眷送入城中进行保护,还任命糜芳守备江陵城。 湘水畔还修建了大量用来示警的烽火台。 荆州防务的核心在江陵城,所有的布置也都围绕这座坚城进行。 随着糜芳的投降,江陵不战而降,大汉的王业与关羽的雄心也随着城池易手毁于一旦。 江东军夺取江陵城,坚城变为了囚室,北伐将士家眷摇身一变,成为吕蒙的人质。 等到吕蒙军占领江陵的消息传回关羽军中,那可什么都晚了。 廖化必须抢先行动,避免事态快速恶化。 首先,他要避免江陵失守,保住荆州的汉军基业。 其次,他得保住关羽的性命。 关羽是大汉政权唯二的帅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即使荆州依然失守了,留下关羽,大汉的复仇战或许会是另一种结局。 廖化可不希望历史重演。 既然孙权给曹cao的书信依旧没能引起关羽的重视,廖化只能靠自己力量,尝试挽回败局。 廖化是主簿,掌管全军的文书。 这意味着,关羽的命令需要通过廖化传递下来。 将领们给关羽的汇报,也需要经过廖化的手转达上去。 依靠主簿身份,廖化不仅可以获取最新战情,还可以用关羽的名义伪造命令。 即使下达了假命令,接到命令的将领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察觉出异常。 只要命令不太假,骗过了接令的将领,假命令就会被当成真命令执行。 这就为关羽军争取到宝贵的反应时间。 谎报军情,假传命令,是死罪,廖化需要承担极大风险。 如果别人处在廖化的位置上,或许还会考虑一下。 但是,廖化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他看淡了生死。 这一次,他会为理想而活。 吕蒙军闰月出兵,现在已经是十月下旬,留给关羽军的时间不多了。 有针对性的搜索手边关于荆州的情报,廖化开始分析战局。 距离江陵城最近的一支关羽军部队,是护卫粮道的都督赵累。 确保荆州军撤回西川的重镇有三处,分别是秭归、宜都、房陵,可惜的是,廖化手边没有这三城的兵力配置和守将信息。 关羽军可以依靠的外援,只有刘封和孟达统帅的上庸兵。 一番思索后,廖化开始行动,他写了很多信。 第一封信写给赵累,廖化以关羽的口吻,命令赵累集结并统帅所部人马,调头返回江陵城,接管城防。 信中的语气很严厉,即使赵累行动失败,也要控制江陵东门,保护并且转移将士家眷。 廖化明白,赵累的兵力太少,又分散在整个粮道上,仓促集结需要时间,部队赶到江陵并且及时布防,从时间上看,就很紧张。 即使江陵城最终依然失守,廖化也希望赵累能救出部分将士的家眷。 江东军控制的人质越少,关羽西逃的时候,就可以得到更多将士保护。 接下来,廖化给秭归、宜都、房陵三城的守将写信,要求守将提高警惕,加强对城池的防御力量。 对于这三城守将,廖化能做的,也只剩下了提醒。 为了北伐顺利,关羽军从各地抽调了大批兵力,仅有的兵力也都集中在江陵,保护将士家眷。 三城守军的兵力不会太多,仅仅依靠三城的自身实力,很难在江东军的强攻中守住城池。 但是,廖化送出书信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醒守将增强戒备,避免江东军偷袭得手。 只要三城守兵能迟滞江东军的进攻速度,关羽军逃出生天的几率就会增加。 这两个手段,仅仅是对败局的补救,效果不会太明显。 最重要的补救措施,是送给上庸的书信。 上庸守将刘封和孟达并不是关羽的下属。 刘封是汉中王刘备的义子,孟达也是刘备入蜀的从龙之臣。 关羽的命令指挥不到上庸,所以,廖化写信的时候反复修改措辞。 这不是关羽军第一封请求上庸兵支援的书信。 关羽军北上,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为了增加兵力,关羽多次派人向刘封和孟达求援。 每一次的求援都被刘封和孟达两人婉拒。 刘封和孟达的拒绝理由看上去无懈可击,两人表示,上庸新归附,兵力不足,需要留兵驻守,稳固人心。 廖化却觉得,这并不是上庸兵按兵不动的唯一理由。 刘封和孟达必然有所顾忌,派的兵少了,得不到足够分量的战功,派的兵多了,上庸郡的守备兵力又会减少,威胁到刘封和孟达的安全。 而且,上庸兵进入襄樊战场,很可能被关羽军吞并。 不论刘封和孟达有什么顾虑,廖化都需要上庸兵的支援。 理由很简单,一旦江陵失陷,大量家眷沦为人质,关羽军将士的忠诚将得不到保障。 上庸兵的家眷都在上庸,这支部队没有人质被江东军控制,在西撤的过程中会可靠。 即使上庸兵不能帮助关羽夺回荆州,也可以护着关羽西撤,至少不会轻易逃散或投降。 廖化没有在信里提到江东军偷袭荆州的相关内容,廖化的措辞也轻描淡写。 利用关羽的语气,廖化在书信里一再强调,襄阳城即将被攻克,为了增强作战兵力,关羽已经下令抽调房陵守军,此时的房陵已经无兵可用。 信中表示,上庸兵不需要抵达襄樊前线,只需要驻防房陵,就算立下了战功。 为了防止刘封和孟达产生疑心,廖化故意把书信的语言表现的很傲慢。 喊来传令兵,廖化将书信交给众人,传令兵迅速离开。 廖化做的这些事情,关羽都不知情,他只是一名主簿,没有权力做这些。 所有的布置,都建立在江东军偷袭荆州的基础上。 只有战局迅速恶化,廖化的这几条命令才会起到救命的作用。 假命令毕竟调整了兵力部署,廖化的小动作早晚会暴露,如果江东军没有奇袭荆州,关羽很有可能会杀死擅作主张的廖化,用来严明军法。 顾不上个人得失,廖化愿意赌上自己性命,去换取兴复汉室的一个可能性。 做完了所有能想到的补救方法,廖化重新翻看起手边情报,把注意力转移到襄樊战场。 围困在襄阳城和樊城两地的曹军,似乎已经是强弩之末,每天都有曹军将士跳城投降。 但是,守备襄阳和樊城两城的曹军主力还没有崩溃。 关羽军的状态也没有好多少,兵员、粮食、军备物资损耗极大。 襄樊战场的曹军,不仅仅是襄樊守军。 平寇将军徐晃统帅了一支曹军,驻扎在郾城。 根据斥候的报告,徐晃已经得到了十二营的支援,兵力充足。 这些情报勾起了廖化更多记忆,他隐约想起,徐晃曾在襄樊战役的最后阶段,指挥曹军将士对关羽军发起过一次突击。 在这场攻防战中,关羽军失败了。 关羽军的失败,并不代表关羽的统兵能力比徐晃差。 北伐的关羽军不过动用了半个荆州的兵力。 连番战斗造成兵力损耗,保护粮道、押送俘虏也需要分兵,剩下部队分别围困襄阳城和樊城,可以拿来阻击南下曹军的将士本来就不多。 关羽军处处分兵,徐晃却能集中兵力。 为了节省兵力,关羽把阻击徐晃军的军队分成了两部分,形成犄角之势,主力屯围头,另一部屯四冢。 两处驻军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营寨外部署了多层防御型鹿角。 廖化亲身参与过这场战斗,再次回忆起不少细节。 徐晃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法,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 汉军留在曹军中的内应,也传回了这条假消息,关羽没有识破徐晃的真实目的,亲自统帅将士支援围头。 徐晃军主力到达四冢之后,关羽才匆忙带兵离开围头。 长途行军让关羽军变成一支疲军,徐晃军却能够以逸待劳。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关羽军被击败,徐晃军顺势掩杀,击破了四冢的防御。 曹军虽然胜利了,却并没有因为这一场战术胜利扭转局势,关羽军也没有彻底失败。 襄阳和樊城依旧遭到围困,关羽军的战略主动权没有丢失。 但是,经过这一轮突击,汉军丢失了大量防御工事,军队士气受到影响。 廖化的思绪还没有被完全平复,一名青年来到廖化身边。 来人面色慌张,“主簿,不好了,最新情报,曹军郾城部队开始集结,徐晃扬言重兵进攻围头。” 虽然知道历史的走向,但廖化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关羽捉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消灭了曹军几万人。 但是,曹军家大业大,损失了七军,还能派出十二营,十二营打完了,还有合肥军团。 即使没有孙权的背盟,关羽军的北伐也很难持久,夺取襄樊只怕是极限了。 “不要慌,君侯知道这件事吗?” 来人神色慌张,“已经有人去通报了,关将军命令将士们戎装备战,准备支援围头,反击徐晃军。” 廖化清楚徐晃的真正目标,所以,他得立即找到关羽,劝对方调整计划。 (公元219年是个闰年,有闰十月,那一年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十月,闰十月,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