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海洋世纪早已经开始了!
…… 祖上做错了,错了就是错了! 应该指出来,应该改正! 顺天应民,当然是正确的! 但是,虽然祖上做错了,却不能就对他否定! 仍旧要对他尊敬! 因为,祖上做错了,也是有功劳,有贡献的! 什么功劳? 什么贡献?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祖上做的好的,是宝贵的经验,应该继承、继续发扬! 祖上做错了的,也是宝贵财富,应该继承、引以为鉴! 至于废止了祖制,是不是不孝?不是!祖制中有违天意民心的,修正了,不是不孝,而是大孝,给祖上积德了,弥补了祖上的错误! 洋洋洒洒上千言。 归根到底两句话:虽然太祖做了有违天意民心的事,但还是有功于社稷的,应该尊敬,不能贬低;虽然陛下违背祖制,迂腐的人看起来貌似不孝,但是上顺天意下应民心,有功于社稷,为太祖弥补了过错,是个大孝子! 刘玄看了郭茂的试卷,心中知呼妙不可言,真踏马是个人才! 又看马翰、马珲的策问。 他们两个的主张,都有所欠缺,不如郭茂的完美、圆滑。 错就是错,不能执迷不悟,一错再错,这是共识! 但是,祖上虽然错了,但是仍旧有功于社稷——提供了错误的经验,可以警醒后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巧辩,他们却没有想到。在维护祖上名誉形象上,有所不足! 违背祖制,就是不孝!这个问题怎么辩驳? 马翰引经据典,把天与民联系起来,这有经典背书。 又用孟夫子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应该以爱民放在第一位,这是大仁大义,圣明君主应该做的!至于君王的个人的不孝,这是小节,但也应日日去宗庙忏悔,以维护孝道! 自古以孝治天下,这套说辞,在维护君王的孝的名誉形象上,略微有所不足。 马珲的说辞,又逊色一分。 他对“敬天法祖爱民”进行议论,排出了个先后,敬天与爱民联系起来,为第一要,法祖次之了。 所以修正错误的祖制,是正义的! 至于违背祖制不孝,这是小事,有益于天下生民,背负这点小过算什么呢?问心无愧,虽千万人吾往矣! 刘玄又看了其他人的试卷,总体认可读卷官的判定结果,圈定了前三。 状元:郭茂! 榜眼:马翰! 探花:马珲! 值得一提的是,郭茂是吴地的士子,来自清口路,是当地秋闱乡试的第一名! 在这118名士子中,吴地来的超过了半数,达75人,占比约63.56%,超过了六成! 来源于国子监的,只有3人。 皇帝圈定了榜单! 四月三十日,就在第八册上市的那天,榜单张贴了出来! 翌日,五一,朝会。 封赐进士,各授职位。 朝会后,一甲三名郭茂、马翰、马珲,跨马游街,一时风光无限。 …… 。。。 吴地归附,其朝廷高官,尽数收揽,充入翰林,以修吴史。郭茂、马翰、马珲也被分配了去,参与修编吴史。 他们虽不握有实权,但在朝中,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派。其中,又以孙承宗、洪解为领袖。是为吴党。 郭茂入翰林,不日即向孙承宗出谋划策,以图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影响力。 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咪\咪\阅读\app\\。 孙承宗听其建议,不由眼睛一亮,又联络洪解,共为商议。 最终,由孙承宗出面,写了一份奏疏,请迁都东宁城! 东宁城,即原吴国都城。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合久必合。神州大地,数次分裂,分崩之时,各国兴建都城,其中尤以五大都城为最。累次分裂,都被做为都城。 大一统时,这五大都城,又会被重新命名。 一统之君,愿天下安宁,统治长存延绵!因此,五大都城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宁”字。 又因为五大城正好天各一方,分布五方,因此,又冠之以东南西北中! 故,五大城分别为:南宁城、东宁城、北宁城、西宁城、中宁城。 西宁城位于郏西路,自秦以来,做大一统王朝的时间最长,有一千一百余年! 郏西路地势极好,四面都有天然险要地形保护,易守难攻,进可伺机吞并天下,退可据守关隘以保安全! 为夏邦祖源之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坐拥八百里秦川! 但是,作为国都,成为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重心,人口汇聚,渐渐的,本地资源难以供养,要从外地调运,而险要的地形,阻碍了调运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运输成本的损失! 为减轻郏西路经济压力、降低运输成本,于今五百五十年前,进行了迁都! 新都建立在郏西路东面的邻居——中州路内。距离西宁城约七百里远。 这新都,即为中宁城。旧都在西,也就成了西宁城。 中州路地势总体平坦,经济繁荣,天下钱粮都利于运输到中宁城。 中宁城附近的地势,也有险要,利于防守,但是太小了,不过百里,不利持久,没有纵深。作为国都,太平的时候还好,一旦出意外,就大大的不妙! 故而,自从要将它作为国都,反对的异议声,就没有断绝过。 但是,在经济压力下,异议不能当饭吃,还是被压下去了。 中宁城为国都,持续六七百年! 一旦遇到乱世,中宁城地势不利,不适合做国都,便又会西迁,龟缩到老本营郏西路中。 前晋国都即在中宁城。 不过很悲催。 首先是藩王内乱! 建国之初,太祖设几大藩王,分布在中宁城四周,本来是以为自家人,更能保护自家王朝呢! 结果,中州路的天中王——当时的晋帝的叔叔——带头造反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七大藩王跟着作乱! 刷了一波“八藩内乱”的剧情! 而神州内乱,蛮人趁机,就举兵南下了! 其中来自于西北的一路蛮人,打破了郏西路险关,闯进了郏西路。 晋帝想要迁都,老家却被抄了,回不去了。 除了西宁城、中宁城外,另外的三个大城:南宁城、东宁城、北宁城,都没有做过大一统王朝的国都。 南宁城——即炎都,偏于南隅,与郏西路类似,做神州都城,似也不太何时。 神州东北部的边城,到炎都,即便日行五百里,马不停蹄,也得半个月! 半个月的时间啊! 要是出了什么事,等送到,黄花菜不要说凉了,毛都特么的能长三尺高了! 如果只看炎国两路,那么炎都的位置是合适的。 但是,如果放眼神州大地,炎都所在的位置,就不那么的合适了! 相对来说东宁城就更适合做国都! 奏疏送到内阁。 内阁产生了分歧。 曹琳不想迁都,以为西宁城偏于西,都能为都城千余年,炎地偏于南怎么就不能做国都? 郏西路只八百里沃土,以前王朝迁移国都,那是因为郏西路钱粮供养不济! 而我炎地两千里沃土,钱粮供给充足,并无需求迁都! 西宁城能为国都,我炎都怎么就不能为国都? 没必要瞎折腾,劳师动众的多废钱粮! 高洁见他反对,便有心支持。 但又想:要是顺了吴党那伙人的意,我岂不与他们一样,是没气节的软骨头了? 他嘴上不说,心里是很瞧不起孙承宗、洪解那伙人的! 迁都是要迁的,但是,不能迁到吴地的东宁城去! 自古以来,神州大一统王朝的国都,都是定在西宁城、中宁城! 在他的心里,国都不定在这两地,仿佛就没统一神州、感觉不正规似的! 而西宁城与中宁城两者之间,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中宁城更适宜为国都! 高洁意属中宁城! 与曹琳两个,分成两派,就辩论起来。 曹琳说高洁瞎折腾,浪费钱,一副为国节省的样子。 高洁说曹琳鼠目寸光,刻舟求剑,唯有定都中宁,方能收归天下人心! 双方你来我往,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各表意见,拟票递交皇帝。 梁集虽跟着曹琳反对迁都,但是心里,却是想认可迁都的。 因为,迁都必有营造工程! 而有工程,就能……捞一笔啊! 这岂不是好事? 事罢。 私下与曹琳说话,像受气的小媳妇,有些哀怨。。。 曹琳笑道: 梁集道:“陛下特立独行,不是一桩事了。万一就不遵这千百年的大势呢” 曹琳:“呵呵,不管迁都到哪里,都是要营造的。如果不迁都,我们==岂不就顺了陛下的意?” 得帝心! 梁集一愣,恍然大悟:“这是不管迁都不迁都,横竖都对自己有利啊!” 想通这个道理,郁闷之气,顿时就没有了,大喜,由衷的说道:“还是你想的周到!” 曹琳:“呵呵。” 这份奏疏拟票到刘玄案前。 看过之后,眉头不由微皱。 从本世界的历史沿革来说,南宁城似乎的确不适合做大一统王朝的国都;东宁城也不适宜;中宁城是最适宜的! 本世界的山河形式,略近前世,前世经验可谓参考。 从前世养成的心理的倾向来说,北宁城的位置,更近心中的都城方位。 但从迁都的需求来说,似乎又没必要迁出南宁城。 过去王朝从西宁城迁都出去,是因为郏西路资源不够。 可是,炎地两路并没有这样的困境! 至于偏于南隅,信息传递路程太远、太耗时间的问题…… 迁都固然能够缓解这个问题,但是治标不治本。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北部经济不及南部。 无论是迁都中宁城,还是迁都北宁城,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中心,钱粮需求极大,还是得南部运输去! 迁都到中宁城本身就是为了缓解运输压力的。 还不如定都于南部。 前世,定都于“北宁城”方位,开始于元朝,元朝是异邦蛮人统治的大一统王朝,“北宁城”靠近蛮邦祖地,心理当然更能接受,深入夏邦腹地,岂不有种被重重包围的感觉? 后来的明朝,初始定都就不在“北宁城”,而是在南部。后来朱棣篡位,才把国都迁移到“北宁城”去,他为藩王,势力盘踞在那里。之后明都就都在“北宁城”了。 再后来的清朝,一来是承袭明制,定都“北宁城”,二来他也是异邦蛮人统治的王朝,那里也离他的东北老家近呀! 他们的定都北宁城,都有他们的各自具体原因为需求的! 而刘玄现在,并没有像他们那样的需求。 他一来不是异邦蛮人,二来北地也不是他的势力盘踞之地。 除了一些受前世影响的心里因素,并无实质的定都北宁城的需求! 至于定都南部,是就在南宁城,还是东宁城,还是其他的什么地方——比如楚都呢? 刘玄凝眉沉思。 南宁城的确地理上偏于南了。 但是,东宁城何尝不是偏于东? 楚都虽然与中宁城相距有五百里,但总体上,倒也是近乎在神州之中,那里经济非常好,水路运输也方便。 但是…… 刘玄的目光,往右后方的屏风上瞧去。 那屏风上,悬挂着一副,即这世界的世界地图。 那图通幅纵有五尺,横有一丈一尺五寸。 未来是海洋世纪! 不! 海洋世纪早已经开始了! 据悉,西洋夷人早已探海二百多年,足迹遍布各地,海洋贸易轰轰烈烈的同时展开! 夏邦出口瓷器、茶叶、丝绸的生意,不过是他们遍及全球的海洋贸易的一部分罢了! 夏邦是个大陆国家,自古重视大陆上的事情,注意力基本都在大陆上。数千数万年的经历之下,孕育出了一套固定的思维,对海洋视若不见! 即便与海外夷人接触了,也故步自封,以泱泱大国自居,并不积极、甚至就没兴趣去调查了解海外的情况。 是以,对神州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正在发生什么,几乎一无所知! 所知的,也多为人云亦云的道听途说。 掉入了的陷阱之中。 刘玄眼前的这副地图,海外的内容,也是基本从洋夷处得来,真实性嘛,呵呵呵,鬼知道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