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谁有权力谁说了算!
…… 汪老板的密报送回国内。 晋帝得阅。 任盟主一行人……失踪了? 晋帝懵逼了! 怎么就失踪了? 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啊! 任盟主一行可是十几个高手啊! 任盟主可是武道绝巅,当世第一啊! 天大地大,他们哪里去不得? 怎么就失踪了? 他们遇到了什么事? …… 。。。 春闱会试的结果出来了,放榜的那天,士子们早早的聚到了礼部外。 一时间,有人喜,有人悲。 榜上有名的,只有118人。 吞并吴地,官员空缺,今天录取名额,与往届相比,大了不少。 春闱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榜首会元,叫做马珲。 排在他之下的春闱会试第二名,也姓马,正是秋闱乡试第一名的解元马翰! 而马珲,正是秋闱乡试的第二名! 二马相争啊! 看榜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议论纷纷。 殿试的日子,在四月二十一日,于长安殿举行,只考明经、策问两项,时间为一天,日暮而休。由皇帝亲自出题主持。 殿试既轻松、又不轻松。 轻松之处,在于一般都会晋级为进士,不会又被筛选下来的了。 不轻松之处,在于虽然都会授予进士功名,但是,也有三个等级之别,即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一甲进士及第,一般只有三人,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一般占比约1/3。 三甲同进士出身,一般占比约2/3。 等级不同,入仕途后的安排也会不同。 状元可授从六品官位!榜眼、探花,可授正七品官位!一般都会被安排到翰林院。 二甲三甲之中,优异的也有机会被选入翰林,为庶吉士,正八品。其余的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一般会先在朝廷各部“实习”三五年。 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咪\咪\阅读\app\\。 朝廷有不成为的规则。 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因此,对于士人来说,最大的目标,其实不是成为进士,而是成为翰林! 翰林院是个特殊的机构。 权力不大,地位清贵。 在历史沿革上,起初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参与机密,还有草拟诏书的权力。 后来,权力不断的被削弱,越来越成为个陪玩帮闲的衙门。 到当下这个时候,主要作用是养才储望、修书撰史、陪皇帝皇子侍读讲学、担任科举考官。 由于皇帝集权,选人任官,难免任人唯亲——废话,不任人唯亲,还任人为疏不成? 翰林有机会亲近皇帝,谄媚的自然就会去逢迎。 而得到了皇帝的喜欢,做官升官自然是坐火箭似的呼呼直上! 昔日和光帝在位时,好丹道,内修内丹,外服外丹,以求成仙。 曹琳进士及第,为翰林,得亲近,便钻营丹道,派人搜访高人,求丹道秘书,贡献给和光帝,深得帝心。 曹琳仕途,于是一帆风顺。 四月二十一日,转瞬即到。 皇帝临长安殿。 礼罢。 刘玄高居宝座,问道:“二马何在?”宝座后方的上面,悬挂着一张匾额,上书四个大字:敬天法祖。 敬天法祖,是祖传的王道德政的教训! 其实,在“敬天法祖”这四个字之后,还有两个字:“爱民”。 敬天法祖爱民,是周灭商时,为给自己正名,而发明出来的概念,是以德配天的德政的具体内容。 自周以后,流传至今。 有两士子拜倒,道启禀陛下,微臣马珲在此。 刘玄看了,只见他们都很年轻,二三十的样子,嗯了一声,说道:“起身吧。” 两人谢过皇恩,磕头起身。 刘玄对众人说道:“你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今日殿试,都要好好的考。” 众士子凛然称是。 长安殿中,众士子一人一案。 上午考明经,下午考策问。 下午。 皇帝命发下策问试卷。 众人接到试卷,一看考题,吃了一惊,不由的往皇帝宝座后的匾额上看了一眼。 原来,那策问试题,正涉及到了“敬天法祖爱民”! 敬天法祖爱民当然是正确的!——祖传了两千多年的政治正确,谁特么的敢说不对? 问题不在于质疑这个! 而在于: 一个主张,怎么证明他是合乎天理的呢?也就是问,合乎天理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祖上把错误的主张,当成了合乎天理的,并推行开来,有损于百姓、国家,那么又该怎么办,是否应该改正?对这样的祖上又该是怎样个态度,该怎么评价? 这一策问,主要就这两个问题。 众士人见了,头皮发麻。 第一个问题,合乎天理的标准是什么,这倒还好回答。上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现在朝廷推新政,重农并兴工商,一改千百年的重农轻商的政策,为给这个新政正名,给出的理由是:兴工商,提高生产,促进流通,有益于民生! 什么是天理? 天视=民视。 天听=民听。 把“视”、“听”约掉,剩下的就是“天=民”。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益于民生,就是合乎天理! 是否有益于民,就是检验是否合乎天理的标准!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祖传政治正确就是这样,读书人早就把答案背的滚瓜烂熟了。——当然,做不做得到,那是另说的事。 真正难解的问题,是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关注时政的,都能意识到,是在问本朝太祖定下的宗亲制度。 今上就在这长安殿里,把宗亲勋贵给整了,撸掉了他们的爵位,打发他们到皇陵去守皇陵了! 实质上,太祖定下的宗亲制度,已经废止了! 但是,名义上,这一制度,还没有废止。 今上策问问这样的问题,很明显,就是想废止! 但是,废止的话,涉及的问题就太大了,需要有正当的理由! 不合乎天理,有害于民、国,都定性了,还问是否应该废止改正?当然应该啊!三省吾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嘛!这是圣人教训,政治正确啊! 可是,废祖制,涉及不孝啊!不改父道谓之孝,这也是圣人言,也是政治正确啊! 两者冲突了,这特么的该怎么办? ·对这样的祖上,又该是什么态度? 问你态度,那就不能避而不谈,只能在批评、肯定中选一个。批评,那就是不孝忤逆;肯定,那就是违背天理,执迷不悟了! 错肯定是错了,执迷不悟不过是掩耳盗铃。可是祖上错了,后辈怎么办?这可是个要命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并非今朝才有! 自古就有了! 但是,从来也没有过令人信服的答案。 这个问题,太难解了! 士子们郁闷了! 刘玄的目光,往他们扫去,见他们深思苦索的神情,暗道:“倒要看你们怎么解!” 殿试完,内廷封存、派人于密室抄副本、糊名。至阅卷日,钦点翰林院六人、并张瑜、于朝悟,共八人,做读卷官。 于一密室,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 读卷完后,送司礼监,司礼监在读卷官、内阁的见证下,启开糊名,根据读卷结果,按照名次排列,编写名单。各方签名。名单呈送皇帝、并前十试卷。 由皇帝钦定三甲。 四月二十九日,名单呈送到了御案前。 刘玄看了,不由微愣。 那名单的首位,既不是马翰,也不是马珲,而是一个叫郭茂的! 郭茂此人,刘玄也知道,他是春闱会试的第四名。 名单上,马翰屈居其下,排在第二。马珲紧咬其后,排在第三。 “这个郭茂究竟写了什么,居然排在第一?” 刘玄将他们的卷子取来看了,只见他们明经卷的得分,居然一致!也是,功夫到他们这个层次,在都修炼的武功的比武,自然难分高下,不相伯仲。 又看策问卷。 果然,差异都是从这里分出来的。 策问问题有两层。 第一层他们引经据典,有尚书背书,答的都中规中矩。 主要在第二层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早已有之。 孟夫子就被他的学生桃应问过。 桃应问孟子:“舜是天子,皋陶是掌管法律的士,如果舜的父亲瞽叟杀了人,会怎么办?” 按照老百姓的朴素的公平正义的观点、或前世的现代文明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应该将瞽叟抓起来、杀了。 但是,当时已经不是朴素时代、更不是现代文明时代。 孟子被学生为难了,回答:舜首先要对“杀人”的问题做出抉择——舜说:“执之而已矣。”该抓的当然要抓,该法办的必须要法办。 孟子认为舜不糊涂,也不能糊涂。 这样,孟子又陷入了学生的陷阱中。 儒家教义中,孝是核心,更在仁、忠等其他概念之上。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亲亲,仁也”、“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等。 孝是在仁之前的,是仁的基础。 所谓移孝于忠,忠孝一体。孝还是忠的前提和基础。 对自家人都不孝、不好的,怎么可能对其他人仁义呢? 对自家人都不孝、不好的,怎么可能对皇帝忠诚呢? 这套说辞,听着挺有道理的。 但是施行起来,却问题重重,弊病一堆!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个人家族利益,优先于皇帝、百姓的利益。 理想中的大公无私、天下为公、大同盛世,成为了一句空谈。 然而,桃应随即而来的问题就是:禹要是把父亲给抓起来问罪,那岂不就是不孝吗?禹要是用特权免除父亲的罪,岂不就是不公平吗? 孟子被问住了! 自家理念互相冲突了! 最后,孟子给出了个不是答案的答案:舜会丢下天子之位,带着父亲瞽叟逃跑。“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窃负而逃”这个答案,说到底,还是因私废公,徇私枉法了。 这是儒家为人诟病的地方! 也是儒家内部争议不断的公案之一! 虽然孟子也是儒家圣贤,但是,也无法说服所有人。 汉武独尊儒术之后,其他学说归附儒家,也把自家的主张,带进了儒家。 其中法家就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具有朴素的公平正义性质,合乎现代文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 按照法家的主张,那答案就是:不说杀了瞽叟,至少也得囚禁了! 这种思想带进了儒家之中,更促使了儒家内部的纷争。 孟子的答案,并且近乎空想!叫天子/皇帝丢下权力,带着罪犯父亲逃跑?做梦吧!不切实际! 其实,无论儒家-孟子的这一套,还是法家的那一套,在封建帝制时期,都是近乎空想,难以实现的。 天子/皇帝固然不会放下手里的权柄,带着瞽叟溜掉逃亡;但是,也不会依法对瞽叟问罪! 现实是怎么样呢? 作为天子的父亲,瞽叟属于宗亲贵族,享有特权,司法特权下,他屁事也不会有! 这样享有特权,躲避法律制裁,公平吗? 公平! 掌握权力的贵族们,也发明了一套说法:我行德政,养护了天下百姓,有大功于天下,即便有小过,瑕不掩瑜,大功抵消罪过,也还是有大功德!我的亲戚,分享我的大功,也都有大功在身,享有司法特权,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天子享有特权理所当然。天子之下的诸侯、士大夫也享有特权,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平民对天下没有大功德,所以不能享受特权,犯罪了该怎样就得怎样! 唔,这难道不公平吗? 一个救了千百人的有大功在身的人,和一个一个人也没救过的无功在身的人,难道是一样的吗? 他们现在都犯罪了,杀了一个人,难道应该判决一样:把他们杀了偿命吗? 杀了偿命,对有大功的公平吗? 答案显而易见——权力贵族们认为:两人无差别的偿命,当然是不公平的!有大功的,应该免罪!他仍旧是有大功的人!!! 世界的规则,终究不是儒家说了算,也不是法家说了算,而是权力说了算! 所以,即便是秦时尊法,以法家为官方正统学说,商鞅推行法治,王子嬴驷犯法,也没受到处罚,而是处罚了他的老师。 刘玄看郭茂、马翰、马珲等人的试卷。 先看郭茂的,扫了一眼,不由的头皮发麻! ·这货真是好辩才啊,黑的能说成白的,死的能说成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