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章 太医局改革
书迷正在阅读:末日生存之我的机器人军团、明末:灵气复苏、穿越异世界,迷窟探索、魔影无殇、诸天反入侵:开局水滴怼脸、重生2010:我加点做大佬、穿越中世纪:从建立哈布斯堡开始、山野闲农、掠心之主、长刀断邪
		
		    我在现代留过学正文卷第两百三十章太医局改革隔日八月甲子。    宋用臣入宫,再献京东西路沙盘。    沈括也随之入宫,敬献了第一枚可以用于印刷的铅活字。    是的,他最终选了铅合金来制作活字。    用铅、连锡、锡融化后的冷却的合金,来制作活字。    主要是看重了它的便宜。    当然,铅活字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有毒!    不过,这个时代的人命便宜的很。    压根就没有人在乎——毕竟这可是人均寿命三四十岁的封建时代!    将那个方主体的铅活字,放在书案上,观赏片刻,赵煦就对沈括道:“油墨一事,卿也要放在心上!”    “要选制出,印刷清晰,价格便宜,可以大量生产的油墨……”    “最好不要用传统的松烟制作工艺!”    那太贵了!    大宋当然有好油墨!    譬如说徽墨……    但这不是一般人玩的起的!    哪怕是在大宋,一锭徽墨的价格,也是中产之家一年的收入都买不起的奢侈之物。    贵也就算了,大不了大规模生产,平摊成本。    关键还费时复杂!    动不动就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好一批。    沈括听着,却是皱起眉头来。    这个要求可不低啊!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在延州发现过的石油。    那玩意倒是挺便宜的,延州地上就有,就是这印刷清晰,还得想想办法,多实验实验。    赵煦看着他的样子,就差不多能猜到。    毕竟,当油墨和便宜挂上钩,除了石油还能是什么?    目前来说,延州的石油产量,应该是够的无非打井的问题。    以后……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送走沈括,赵煦将宋用臣叫到身边,问了一下现在专一制造军器局中的事情。    主要是城外的火药试验所的事情。    听宋用臣说,火药试验所,现在已经有了一百多工匠,还被沈括分成了十几个不同的小组,各自实验不同的火药配比的时候。    赵煦微微点头,对此表示满意。    然后,赵煦就开始给宋用臣布置新的工作了:“昭宣,京西、京南的沙盘,且先派人主持,我有个重要的事情,要委任昭宣!”    “大家请吩咐!”宋用臣立刻就躬身聆听。    “我欲让昭宣提举东染院……”    宋用臣抬起头,看着赵煦。    “我从古籍之中,找到了一些颜料的秘方……”赵煦将一张写了好几个配方的纸,递给宋用臣:“昭宣去东染院,将它们调配成功,并秘密生产、储存……”    “等来年,宋辽交子发行时,或许用得上!”    现在,大宋交子的防伪手段,总的来说是四种。    第一:采用特殊的,只有皇室掌握的纸张来印刷。    第二:特殊的板压技术,让交子的图案变得复杂。    第三:特殊的花押设计,使得外行人哪怕模仿的再像,在行内人眼中也可以一眼看穿。    但以上三者,只是在技术上构成壁垒,加大外人伪造的难度、成本以及精力而已。    想要完全彻底杜绝伪造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有了第四个防伪措施:每隔三年一次回收旧交子发行新交子。    每一次发行的新交子,都有不同的图案、花押,用不同的纸张。    这样等于让伪造者的一切辛苦,在瞬间化为乌有!    但是,宋辽贸易交子不同。    因为这是一年一发的,而且是以铜钱而非铁钱为面值的交子。    赵煦知道,发行后肯定要接受辽宋两国的‘有活力人士’的挑战。    所以,只能暂时先增加颜料防伪。    采用不同的上色工艺,以及全新的颜色,增加防伪工艺。    恰好赵煦在现代,学过油画技术,所以学会了许多颜料的调配技术。    用雌黄调制出的颜料,是渲染夕阳的最佳选择;将褐铁矿矿石磨成粉末,加以煅烧后调整,就可以变成焦糖色进一步调整则可以变成深黑色;此外,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人将铜绿石煅烧、研磨制成绿色颜料……    当然了,这些颜料很贵,所以不可能涂满交子。    只能在关键的地方,进行上色。    譬如写币值的地方以及发行日期、花押上,用不同颜料进行防伪。    赵煦感觉,配合其他已有的防伪手段,应该可以顶上十年。    十年以后,必然有新的防伪技术了。    宋用臣恭恭敬敬的接过赵煦赐下的秘方,再拜领命:“老臣谨遵旨意……”    “注意保密!”赵煦叮嘱着。    “老臣明白……”宋用臣再拜。    目送着宋用臣离去的背影,赵煦对冯景,道:“走吧……去保慈宫……”    ……    赵煦走入保慈宫,两宫正在说笑。    赵煦上前请了安,便被向太后拉着,坐到了她身边。    “六哥今日又召见了大臣?”向太后问道。    “是的!”赵煦将宋用臣和沈括入宫敬献了铅活字和沙盘的事情说了。    还让冯景,将沈括敬献的那枚铅活字,拿到了两宫面前。    两宫都不太懂,但看着那个小小的铅活字,还是很欢喜。    “依官家之见,岂非日后,天下只需几套活字,就可以满足大部分印刷需求了?”太皇太后好奇的问道。    赵煦摇摇头,道:“太母,活字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真正要印圣人经义或者佛经,还是雕版最恰当!”    沈括和他报告了,铅活字的印刷试验。    字迹没有雕版清晰!    至少在现在来说,是如此的。    需要等未来油墨技术突破,印刷技术迭代后,才有可能取代雕版。    两宫听了,顿时都哦了一声,对这个活字失去了兴趣。    只有赵煦依旧重视!    不仅仅因为活字是未来,也因为,这东西在现在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譬如说,赵煦已经让冯景去通知宋用臣,在探事司中增设了一个印刷处。    过几天就可以尝试发行,由赵煦控制、审核的小报了。    先将汴京的舆论喉舌,据为己有再说。    当然了,这个事情,得小心再小心。    所以,再过些时日,石得一就会将小报的印刷地点,改去城外。    然后再选个白手套放到前面去充当幌子。    赵煦陪着两宫,闲聊了一会后,他就忽然道:“太母、母后,儿方才在召见沈括的时候,听宋用臣说沈括入京以来,忙于公务,以至于连休沐日都没有几天在家休养的……”    两宫对视一眼,向太后问道:“这个沈括,竟是如此公忠体国的吗?”    她以为,赵煦是想给沈括升官,于是问道:“六哥打算怎么赏他?”    赵煦笑了笑,握住向太后的手,道:“母后,儿在想的不仅仅是沈括……”    “儿听宋用臣说了沈括之事,就想起了太母和母后……”    赵煦伸手一手抓住向太后的手,一手抓住太皇太后的手,道:“儿这些日子,亲见太母、母后,保佑拥护儿,为国家社稷cao劳……”    “也实在担忧,太母和母后的身子……”    两宫顿时欣慰无比。    特别是太皇太后,她握紧赵煦的手,道:“太母不辛苦!”    “有官家这句话就够了!”
    向太后也跟着道:“母后也不辛苦……母后也不辛苦……”    对她说,就真的有六哥这句关心就够了。    “太母、母后,请听儿说完……”赵煦看着两宫说道。    两宫于是静静的看向他。    “太母、母后应该知道,太医钱乙目前每隔五日入宫给儿诊脉,并记录脉搏、心跳,查问饮食的事情吧?”    两宫都点点头。    “儿觉着,钱太医的这个法子很不错……”赵煦说道:“颇有几分扁鹊治未病的味道……”    “所以,儿想着,命太医院选太医,每五日入宫为太母、母后问诊,并记录脉搏、心跳,视问饮食、睡眠情况……”    “如此一来,便可将病患消灭于萌芽,也可让太母、母后长寿永乐!”    “说不定,将来还能给儿带皇子、公主呢!”    两宫听完,顿时就都感动起来。    “好孩子!”太皇太后抱住赵煦。    向太后也忍不住抚摸着赵煦的头:“我儿真是仁孝!”    但,这并非赵煦的目的。    赵煦在太皇太后怀中,道:“太母、母后,儿还想着将这个法子,推广开来……”    “首先在宗室外戚宰执之中推开来……”    “韩越国太夫人以及秦鲁国太夫人、两位皇叔、大宗正等,应该优先享此厚遇!”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听完,无比满意,纷纷道:“就依官家的!”    大宋太医局,养那么多太医,就是为了彰显皇恩浩荡的。    官家的这个提议,是进一步加深皇恩,也是厚遇宗室外戚宰执的良策。    就是……    如此一来,太医会不会不够用?    两宫想到这里,就知道要做什么了!    扩招太医!    这是小事一桩,一道旨意的事情。    反正,大宋冗官已经够多了也就不在乎再多养几个伎术官。    两宫于是下诏给太医局,以赵煦的名义,命太医局选员,每五日赴两位太夫人、两位亲王以及都堂宰执、在京元老府上问诊,并记录脉搏、心跳、呼吸、饮食、睡眠情况并归档。    顺便,也将沈括的名字加在了其中。    同时,诏以钱乙服侍天子有功,迁一官,准借绯。    并诏太医局,今年开九科新试,招试广场人,已在太医局之太医习学医生,则发遣各路,为军人、官吏治病。    诏以上等学生员额自二十人增加到五十人,中等学生自三十人增加至九十人,下等学生自五十人增加为一百五十人,其俸禄待遇依旧。    注:北宋太医局,有九科学生,分为上中下三等,皆称太医局习学医生。    应该类似现在的规培生,属于通过考试,考入太医局的医生。    这些人在太医局经过学习,升为上等学生后,就会派去各地治疗军人、官员。    经过这个程序后,才会成为正式的太医。    PS:医术精湛有名的人不受这个限制。    注2:广场人:太医上等习学医生,经过外放后回京,并在礼部参与了三场考核合格的人,就被称为广场人,广场人就有资格出任太医局的官员了。    所以北宋太医局既是一个皇家医疗机构,也是一个皇家医学院。    注3:北宋太医、天文官、乐师以及其他杂流,基本被统称为伎术官。    徽宗之前,伎术官以东班诸司使,也就是翰林医官使以下十九阶为磨勘转官。    按照碍止法规定,伎术官除非有天子特旨,不然只能升到翰林医官使,便不可以再升迁。    整个北宋时代,能得到天子特旨的伎术官加起来恐怕不超过十指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