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入京、复套
朕乃一代圣君正文卷第201章入京、复套如果不是白事,弘治十八年的开年本应该很忙碌才对。 顾左作为新任少府令要立即启程南下,王琼在赴任浙江之前要启程进京,兵部要清理空饷,礼部要举行科举。 没一样事不是国之大事,内阁也本该忙得团团转。 但这几日,大明帝国像是停了下来,六部九卿的主官都在陪着皇帝太子祭告太庙、奉先殿祭祀,再将周太皇太后的神主送入奉慈殿,除了军国大事,其他一概不论。 要说影响,肯定是有影响。但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弘治皇帝的身体。 皇帝不顾冬日的严寒和风雪,坚持亲自去往奉先殿和太庙,再加上人在悲痛之中没有食欲,补充不了什么营养,所以已经有了油尽灯枯之象。 更加让人头痛的是,这日朱厚照正在和内阁及六部九卿商议事情时,有消息传来说皇帝不再喝太医院大夫开的药了。 朱厚照万分无奈,大臣们也一样忧愁。他们这些人这几日多多少少都劝过。 刘大夏一愣,太子很少叫到他的。 刘大夏自然有知恩报答之念,别的不说,他心中还是无限怀念弘治皇帝的,在此时太子还能下这样的旨,他既意外又感动, 朱厚照又向着刘瑾打了打手势, 刘阁老马上跪了下来, 朱厚照心说,宫里的太医才危险呢。 刘健还是想坚持, 谈允贤的名头如今在京师之中也不算小了,原本大家还觉得女子行医多少有些抛头露面,可真的方便了许多达官贵人的女卷之后,这些声音至少在上层是听不到了。 皇帝出了这样的事,太子也没了继续商议的心思,所以揉了揉脑袋,说道: 这是太子所表现出的孝道,所以一众老头儿们也不会说什么。 就是礼部尚书林瀚到外间之后急得直拍手,他对王鏊说: 王鏊轻拍他的胳膊,…. 林瀚哪里不明白这些, 王鏊皱眉点了点头, 半年了,你不要说是个生病的人。随便一个青壮的大小伙,躺个半年轻易不能动弹,你看他半年后身子骨还有没有之前好。 林瀚看了眼落在身后宽大恢弘的奉天殿,有些话也只在眼神里,不在言语中了。 因为国家正在大丧,他们这些人即便不办公务,也不能 有什么娱乐活动,王鏊晃荡来晃荡去的到自家门口的时候,管家跟他汇报,说: 说着就把东西呈上。 王鏊打开一看,原来是王琼。到底还是太子干练的声名传了出去,过了年王琼也没敢在河南耽误太久,算着路程,基本也是很快便动身了。 按理来说,他一个吏部尚书,太子老师,像这样地方的布政使虽然也算不了小官了,但他不见也就不见了。 可王琼不一样。 这是太子主动提起的官员,当时浙江布政使选谁担任众人都没说话,太子先想起了王琼。就这么一点细节就说明,王琼这个人怠慢不得。 王鏊这才放心。 王琼在河南任职,大概还不知道去年底卢叔茂引起的那桩闹剧。 好在第二日,王琼没有再扑空,他这个人,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三教九流什么都来,某种程度上也有些路径依赖,所以登王鏊的门还拎着茶叶,相信礼多人不怪。 之所以登王鏊府,是因为太子那日虽然是自己提起王琼,但是也顺嘴讲了一句,是先前王鏊和他讲过,朝中的大臣对此多有议论。传到王琼自己的耳朵里,那么他怎样也要投桃报李了。 再者,以王鏊如今的地位、份量,也够他这个地方官来抱大腿的了。 王鏊先前则并不认识王琼这个人,只听说他治理漕河颇为干练,但眼见他拎着‘礼物,上门,心中不禁低看一份,只尽量维持了表面的尊敬。 王琼姿态极低,连忙道: 王鏊没再说话,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王琼又是极会察言观色之人,不用提醒便主动说道: 说着他又要起身。 王鏊却阻止了, …. 这是站队、拜入他门下的感觉。 王鏊心说这家伙果然有一些江湖匪气,什么你的人、我的人,这些习惯估计也是多年养成的。 略微沉吟一声,先问: 王琼也没有害羞之状,直接道: 王琼急忙竖起耳朵,这可是跟随太子很多年的王鏊的总结。 「也没有什么直言不直言。便是你刚刚有句话不对。不是老夫有所指,你无所不 从,你当的,是大明的官,不是老夫的官。」 王琼冷汗直流,连连点头, 这些提醒也算是王鏊种下的一个善因,他感觉王琼是有机会做大的,希望往后能结一善果。 王琼这个人后来的官确实也当的很大,很多人都知道王守仁后来一路升官,所谓朝廷有人好做官,王守仁的这个‘朝中人,就是王琼。 宁王叛乱之象王琼先有察觉,所以他特地将王守仁安排过去,而且很信任他,准许他便宜行事。 可惜现在王琼还是个得在京里处处低头的‘小官,了。 …… …… 在西北。 太皇太后薨逝的消息来的慢上许多,但正月底的时候,杨一清也一样接到消息了,这让他的心头上了一层阴霾。 杨一清的眼睛落在摆在堂屋中间的沙盘之上,幽幽的说: 像这种白事,来回一搞,万一皇帝再有些什么,小半年就没了。半年之后你知道太子还记不记得这事儿啊? 杨一清当下属当了这么些年是有经验的,做事就要趁上面人关心的时候一鼓作气的做掉,不管怎样,夜长总是梦多。 他的手下,任宁夏总兵的曹雄也在,便问道: 复套,也就是收复河套。 这是杨一清人西北三边总制以来,一直着力推动的一件事。但是还没敢向上去说,说了首先兵部就不答应。虽说太子有可能同意,但当官,你不能直接反对自己的上司去舔上司的上司。…. 也就是许进过来瞎劝,给了杨一清这个太子要用兵的信息,他才又开始有这样的心思。 河套地区就是黄河‘几,字形凸起来的那个顶端那一部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八个字足以说明河套地区水草的丰美。 鞑靼的连年掠边之所以难以制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蒙古人有河套地区作为巢xue。杨一清认为要想较大程度上缓解西北的边患,一定要把河套地区收回。 那样关中和中原不再受威胁,河套地区还可以屯田数百万亩,内地也不必再一车一车的送粮食,还能蓄养更多、更精良的战马。 现在如今驻牧河套地区的是蒙古郭勒津部落的火筛,他是满都鲁可汗的女婿,当然,现在满都鲁可汗已经死了,是他的儿子达延汗在执政,这两位的关系也非常亲密。火筛在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的大业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像弘治十四年,这两个部落还会联合行动。 据杨一清估算,如果要想踏上河套地区和火筛部打上一仗,则至少要给他一支向杨尚义那样的精锐骑兵,再练兵十万,这样一同出征方有可能。 这个代价很大,所以杨一清也开始犹豫,这个时候《复套疏》上的合适不合适。 他脸上的皱纹很深,头上也有些间生的白色, 齐承遂一听倒也是,便轻轻讲道: 杨一清把笔一扔,很不情愿。 总兵曹雄更是懊恼的哼了一声,心中很不高兴,没办法,碰上了特殊时候。 不过还没等他们散,就有一个士卒进来禀报,说 京里有锦衣卫来了。 杨一清和齐承遂互相对视一眼, 来人正是毛语文,那日太子命他去固原和大同,但只说去,没说哪个先去,这就看他自己了。其实也简单,固原是三边总督,大同无非就是个大同总兵,当然是固原先了,所以他一路狂奔来到固原。 双方的客套、虚礼,这自不必提,谁也不会短了。 毛语文文化不高,拽不了文,直接就说来意,其实也是让杨、齐、曹印证了之前许进的话,所以听完顿受鼓舞。 齐承遂笑着说。 杨一清是喜怒不形于色,澹定得多,拱了拱手冲毛语文: 毛语文也不怕伤了他面子, 这话已经很明显了,太子现在到他这里了,对他这个西北三边总督有担心,打赢了功劳放大,打输了自然也是罪过放大。 杨一清眉头一挑,丝毫不惧这种压力, ===== 我果然烧湖涂了,昨天那章传成了免费章节,哈哈哈。. 皇家雇佣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