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太子手段!(六千二百字,求月票!)
朕乃一代圣君正文卷第135章太子手段!朱厚照使唤这些大臣干活的法子能起作用,其中也还有关键之处。便是明朝中期时,似刘健、李东阳、韩文、王鏊等这些臣子都算是有心做事的臣子。 如果真到末年,一个个都是尸位素餐,相互争斗,不要说下面的人和他们阳奉阴违,他们自己就先和皇帝阳奉阴违了,那样就麻烦许多。 弘治年间则还好,皇太子提出要整军的想法,虽说文臣对于太子所表现的‘武功热情,有些担忧,但一来那帮人在左顺门之变中被贬黜了不少,二来,太子又没有真的搞出什么亲征、北伐之类的事情来,且京军占役的危害,朝中诸多大臣都瞧得着,不整如何能行? 说起来,朱厚照有时候也觉得奇怪,他要是穷兵黩武,干巴巴的花钱拉起军队,那么反对的绝对很多,但是要绑着解决‘京军占役,的名头,事情反而又会得到大力支持。 这其中,不知道可有京军占役主要是皇帝和勋贵获利的因素。 总之,王越进京之后,内阁即将各部尚书和通政使司、大理寺、督察院的人都召来商议。 当日太子的意思是叫大家一起下这个决定,那么就不仅仅是兵部和户部的事。 王越初任兵部尚书,他是太子支持起来的人,旁人和他自己都这么认为。只不过他也没想到,一上来就是这么大的动作。 其实提起这一茬, 内阁包括六部都有些阴霾藏在心头。 京营占役的旨意是皇帝下的,所修建的工程要么是皇后娘家的府邸,要么就是一些道观、庙宇,其次才是城墙和宫中一些失修的殿宇。 这里面哪一个能停? 王越奇怪, 其实王越是真的不知道,所以这样问了一句,他性格如此,没想太多。 但刘健一听有些不满意,王威宁功劳是大,但也不能这样问,听起来就好像是对殿下不满似的。也就是他七十多身体还不好, 换五十多岁,以太子的性格不收拾他才怪,打胜仗怎么了?自古以来打胜仗的将军下场不好的难道少了? 刘阁老叹气说道, 除非再来一次左顺门之变。 但朱厚照不想了,他将所有人都扇动起来去反对张皇后,那他这个儿子夹在中间多难做人?整个就是现代版婆媳关系下的受气包,里外不是人。 …. 韩尚书心中亦有担忧,那日面见太子之后,太子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让他这个户部尚书很是振奋,停止占役这事儿他也想了很久。 如果施行不下去,他是会真的失望的。 李东阳开口, 大明的臣子连皇帝都敢怼,外戚、藩王这些就更不放在眼里,大家只是担心这些措施落不了地,弘治十一年圣旨之后,到现在不就一直进展缓慢吗? 刘健最后出声。 …… …… 朱厚照本身自然知道,这其实就是宫里的家事。外臣早就被他搞定了,哪怕整军需要费些钱粮,但现在谁敢说个不字? 而宫里的事,说到底就是弘治皇帝搞出来的,弘治皇帝又软弱、有些怕老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张皇后。 有明一代,老朱家对皇后的家世要求不高。当初就是考虑如果本身就是大家族,再出个当皇后的女儿,那有可能对皇室造成威胁。 这种考虑当然不能算错,事实上也挺有道理。明朝的‘外戚之患,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便是皇后出身小门小户,她容易……怎么说,她容易没见识! 比如说小气、不识大体、护短、没有所谓的‘母仪天下,的素质。 没办法,一个法子不能两头占好处。 现在从小门小户选,那说明皇后的娘家人以前过得一般,至少不是什么大贵之家,一朝得势,就喜欢给娘家人把这些‘缺儿,都补上。 娘家人呢,确实没富过,一看闺女都是皇后了,那还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张家人是这样。 其实周太皇太后那边,周氏也差不多。属于大哥别笑二哥。 别看周太皇太后现在天天诵佛念经、与世无争的样子。那是她年纪大了,曾孙子都出来了还搞什么? 其实她年轻时候可没少斗过,她是朱祁镇的贵妃,朱祁镇还有一个恩爱的钱皇后,但钱皇后没生儿子,这节骨眼周太皇太后生了,也就是朱厚照的爷爷朱见深,这家伙,估摸坐月子的时候心里就开始滴咕、有想法了…… 朱祁镇后来还被抓走,搞个小叔子当皇帝,周太皇太后这些人能顺心?结果后来朱祁镇回来又登基……终于到了儿子朱见深当皇帝了,又出来一个谁都碰不得的万贵妃…… 这一顿折腾下来,依然屹立在皇宫之中的周太皇太后,可不是只会念念经的老太太。 这些事情,朱厚照光是想想也觉得头疼,反正他以后的舅老爷要是敢这副德行,皮都给他扒了。 也不知道是哪个混蛋唱的要美人不要江山,你去试试,像宋徽宗那样,美人都叫敌人给捉去? …. 坤宁宫中。 朱厚照到的时候,张鹤龄和张延龄果然已经到了。 他余光还扫了一眼自己这两位舅舅,张家两兄弟大约是想起来前次被打的板子,所以心里有些发毛,但在坤宁宫,他们还是有底气的。 张皇后模样还是雍容、美丽的,对家世没要求么,那么自然人要长得好看些,否则到底图个啥? 所以朱厚照其实长得也蛮好看的,算得上是眉清目秀。 张鹤龄和张延龄对望了一眼,随后也见礼, 朱厚照仔细的瞧了瞧这两人,想在他们的眼角找出是否有哭过的痕迹。其实有没有哭过他都知道这两人是找皇后来说召回在兴济县兵卒的事。 张皇后拉着儿子的手先是嘘寒问暖, 张皇后的心理,其实自然是疼爱儿子,这做不了假,但她担心的是什么?就是外臣那帮人会忽悠着太子去干些事情。 本来嘛。陛下是无论如何都护着张家人的。但太子上次教训过寿宁伯和建昌伯。从外臣的角度看,这就是个给张 家人颜色瞧瞧的好机会。 所以张皇后自然就是会想到这一茬。 朱厚照略作惊讶的抬了头,随后视线立即转向张鹤龄和张延龄。 太子威势日足,主要是打过他们,他们也有些憷。 老实说,这两位伯爷在弘治朝还真是没怕过谁,史书记载,他们不仅调戏宫女,而且还试戴弘治皇帝的皇冠,基本是什么都敢做。 谁弄他们,他们就弄谁。 唯独这个太子,他们没办法。 你是张皇后的弟弟,我还是张皇后的儿子呢! 张皇后此刻就是夹在中间的为难之人,手心手背都是rou, 朱厚照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张鹤龄看了看张延龄,张延龄挤眉弄眼的不愿说话,那意思你是大哥,你不上? …. 张鹤龄说完,张延龄也敢说了, 张皇后目色一变, 张延龄缩了缩头,但其实这画面有点像他们小时候在家里的拌嘴。 朱厚照又哪里不懂,这声呵斥就是做给他看的。 张家的三人听太子这话心里总算宽慰一点。 此话一出,两兄弟的脸色就变得急切起来。张皇后也面容紧肃。 张皇后看他们两位就是这点不高兴,毛毛躁躁的,叫人看了就知道张家人没什么涵养。 而太子朱厚照这边竟是长长的一声叹气,更夸张的是,太子忽闪闪的大眼睛一眨,那小眼泪就这么眨了出来,顺着那嫩嫩的脸庞就走出了两道泪痕! 张皇后心中一抖,赶紧把太子拉了过来伸手抱在怀里, 朱厚照擦着眼泪说, 张皇后抚拭太子的脸颊, 「可是儿臣也在想,京营的士卒也没有去干什么旁的事,圣旨是父皇下的,所修的要么是外祖父的陵墓、要么是外祖母的房子,要么是祈福的道观和庙宇,这哪一样不是给咱们自家人做 事?这左右之间,儿臣也万分为难,心中实在无措。可是……」 朱厚照一转身,面向这两位,带着些怒气控诉, 张鹤龄和张延龄立马跪下。 朱厚照惨然一笑,指责则不停, …. 张皇后一听这话不对劲,出声说: 两位伯爷赶紧点头, 朱厚照继续说: 皇太子冲着皇后行礼, 皇后听儿子这么说也是难受。 两位伯爷又不是刘健、李东阳那样的聪明人,这种关键时候的奏对哪里能做得妥善完满?所以也只能没条理的讲: 张皇后要为难死了,她出了个主意, 朱厚照心中想笑。 拐着弯儿顶了一句, 张皇后说到底也是资质一般的普通女子,这话她也不好回答。 因为道观、庙宇那关乎到周太皇太后,朱厚照有孝这个字压着,张皇后难道没有? 而宫里的殿宇关乎到陛下,难道皇帝住的地方不如张家人住的地方重要? 这死胡同,逼得三个张家人都说不出话。 最后张延龄干脆说: 他这个不学无术之徒,就捡着简单的成语用,其实也是乱用一通。 朱厚照一听他这个话就来气, …. 张皇后眼看儿子要动怒,便也有些坐不住, 朱厚照逮着机会才不会让他们再好好说话, 皇后又怎么会真的责罚自己的儿子?太子左一句为了母亲,右一句为了母亲,其中还有不少委屈。她能怎么办? 而这委屈怎么来的?便是太子本来还在纠结,结果两位伯爷先按捺不住跑来哭诉,根本就没考虑过太子! 还自家人呢,自家人做得是这种事?! 张皇后的确不是讲道理的人,她讲得是情,可弟弟亲,儿子也亲啊!硬护着弟弟,儿子就不顾了?天下也没有这样的母亲。 张鹤龄和张延龄一听这话面如菜色,马上又哭闹起来, 朱厚照打断了他们说话,就是不给他们机会, 张皇后因为为难,也觉得有些烦躁, …… …… 朱厚照出了坤宁宫,脚步不停的前往乾清宫,皇帝在养病,但他也等不及了。 弘治皇帝被萧敬扶着仰坐在床上, 皇帝有些惊喜,更有些不可思议, 他那个媳妇,他自己还不清楚? 萧敬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与此同时, 内阁那边也接到刘瑾传的太子口谕:着内阁会六部九卿尽快草拟整军条陈,明日送呈太子阅览! 明日?! 刘健等人一听都毛了,这都傍晚了,安排明日要的活儿,今晚还能睡觉不能? 刘健上前细问: 刘瑾低声说: 朱厚照就是一个稳字,任何事情没落地,都不知道结果会如何。旁的不提,万一张皇后去那边哭上一阵,弘治皇帝受不住,那又要烦了。 内阁众人一听皇太子竟有办法叫张皇后同意,这真是奇了。 仔细了解下来,才知道是寿宁伯和建昌伯先去坤宁宫哭诉。 「内阁又没有明旨,殿下 又整治过宫禁,那日我们与殿下的谈话出不了东宫。寿宁伯和建昌伯怎么听闻的传言,去坤宁宫哭诉的?」谢迁很奇怪了。 他觉得这应该又是太子的手段。 李东阳把一沓纸张放在他的面前,瞥了他一眼,话那么多干什么。 这其实就叫领导协调、办事员加班,干活吧你! 大明嫡长子. 皇家雇佣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