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三百五十四章 生不逢时

三百五十四章 生不逢时

    从南宋开国以來,几次重大的事件,如岳飞之死、苗傅、刘正彦、郦琼之叛及曲端的被杀,孟珙的抑郁而终,原因固然各有不同,然而南北地域情结也起相当的作用。岳飞的出身和经历以及对北人的招抚触动了南人大臣和皇帝的心结,招降纳叛往往是地方图谋不轨的先兆。再看南宋初年著名的曲端之死、苗刘兵变,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南人主将、文官和北人武将错综复杂的矛盾。

    例如13世纪早期蒙古南下灭金,中原干戈四起,一时间很多金朝境内的将领、平民大举进入南宋境内,成为了新的归正人。其中很多人因为战功卓越成为南宋的方面大员、军队悍将,比如:刘整在金乱之际投南宋隶属孟珙麾下,信阳战役中,刘整为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孟珙赞其“赛存孝”,后累迁至潼川安抚使、知泸州事。姜才年少时被掠到河朔,后逃回南宋隶淮南兵中,以善战名,在淮西抗击元军的战斗中宁死不降。张世杰原在元将张柔军中,畏罪投宋后屡立战功。元军攻至临安附近时,张世杰率军勤王,力战不降直到崖山海战,是为宋末三杰之一。张世杰的堂兄张弘范则是元军大将。在南宋和蒙古的最初交锋中,正是归正人(包括蒙古、回鹘归附兵马)极大地遏制了强大的蒙古铁骑。1236年,大安军战役中曹友闻仅以两万人同数倍于己的蒙军展开激战。虽然全军覆没,但蒙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战争激烈的时期,南宋整体对北军的薪饷待遇都是一流的,甚至优于南军。但这造成南军官兵的不满,南军不服北军的好待遇,也要分一杯羹。于是问题来了,著名的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等人就一度因为南宋的猜忌游走金、蒙古之间,给南宋两淮防御造成了严重损害,让一度处于优势的南宋连连败北比李全更为著名的例子是刘整。

    贾似道控制了朝政后,推行「打算法」,表面目标是整治军中的贪污腐败为幌子。实则打击那些功勋卓著却不服从贾似道权威的将帅,扶持自己的手下比如李庭芝、吕文德、吕文焕等人。贾似道清洗掉多名对自己不敬的南宋高级将领。由金入宋的刘整在对蒙军作战中屡立战功,因担心祸及自身而叛宋。深谙南宋江防部署的刘整反而成了蒙元军灭宋的急先锋。刘整驻防的泸州本来是南宋长江上游防御的重镇,有著名的神臂城。刘整提出的中央突破,直取襄阳,组建水军,横扫南宋的大战略是事实上决定了宋蒙决战的最终走向。宋史专家王曾瑜曾高度评价刘整是13世纪的决策型将领,如此整治北人自然削弱了南宋防御力量,不久之后国门打开,襄阳失守,南宋危矣!现在回望南宋的历史,会清晰地看到围绕着和还是战的问题,南宋朝堂之上,地方之下,南人和北人,文臣和武将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如前各种案例所述,其代价和损失不可谓不大。

    虽然种种的因素导致大宋政权建立后就外患不断,战争不止。也由于宋太祖建国之初就定下的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导致了军事力量的欠缺。但是大宋政权至始至终无法成为一个大一统的政权最终被蒙古政权所灭,客观上来说实在是因为大宋政权生不逢时!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宋朝的这个运气,实在太差。为什么这么说?做两个假设就行了。一个假设是:让宋朝从赵匡胤建国开始,再重来一遍,看宋朝的明君贤臣们会有什么可能。赵匡胤连北汉都没能消灭,赵光义竟两次兵败幽州,而从宋真宗开始的历代赵宋官家,有一个算一个,几乎是一个比一个软弱,除了那个宋哲宗想奋起一下但英年早逝,实在遗憾。大宋皇帝在武功方面,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另一个假设是:把宋朝换成秦汉隋唐这几个强势王朝,让它们去纵横捭阖宋时天下,看它们会有什么作为。始皇帝北却匈奴,但草原上可不止一个匈奴,还有东胡、大月氏。当时的草原还没有实现内部自组织。汉武帝发动汉匈大战之前,大汉帝国已经休养生息70余年。隋唐之时,突厥已经分裂为东西突厥了。所以上面的时代要么是自己有机会,要么是草原给机会,所以秦汉隋唐才会有作为。

    但是,宋时的天下草原给过机会吗?草原不仅一次也没给过宋朝,而且还动不动就来一次内部自我更新,然后生出一个战胜不了的对手。那宋朝自己有机会吗?宋朝一直在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却一次又一次在选择中让自己陷入被动。两次比较大的内部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全都失败了。而南宋的各种改革权且认为是自保手段。当然,宋时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雄主产生过。

    如果认为这假设的说服力还不够,那就索性玩一次穿越,把我们放到赵宋官家的位置上,也当一回皇帝。就是穿越而来的皇帝,在当时能有什么作为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原因就是宋朝的运气实在太差。

    首先是立国阶段,主要是赵匡胤的太祖朝。赵匡胤是在公元960年代周建宋的。但契丹大辽在当时已经是个老大帝国了。从耶律阿保机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07年,比北宋早53年;从定国号契丹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16年,比北宋早34年;从南下开封、建国大辽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47年,比北宋早13年。也就是说,在北宋建国的时候,契丹大辽已经崛起了至少13年。而且不是雄霸草原的崛起,而是入主中原的崛起。公元947年,契丹人饮马黄河、兵入开封,而且就在开封建国大辽。所以,契丹人完全可以对宋朝人说,老子的老子曾经到过你家首都开封,连护照都没办,是骑着马、挎着刀去的,你服不服?在赵匡胤的太祖朝,北宋的主要任务是统一,也就是结束五代乱世的天下分裂。完不成这个任务,历史上就不会有宋朝这个时代,赵家官人跟梁唐晋汉周一样,可以凑个六代乱世。赵匡胤,折腾了一辈子,勉强算是完成了这个任务。但他比较仁义,所以南方的吴越没有灭;他也是天不假时的,所以北方的北汉也没灭。然后就轮到赵光义出场了。

    第二是扩张阶段,从太宗朝持续到北宋灭亡。赵光义既不仁义也不短命,所以把吴越和北汉都给灭了。然后呢?大宋皇帝也有野心,不说开创一个巅峰帝国,但怎么也要对标秦汉隋唐吧?而要对标秦汉隋唐,那就不能让契丹人嚣张。于是结束中原分裂之后,赵宋官家立即去干契丹,第一个目标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是汉唐故土。但是之前已经说了,人家契丹早已立国,而且一直处于上升期。这时候不招惹不攻打宋朝就不错了,哪能被宋朝欺负?所以两次幽州之战,连败两次,都是损兵折将的那种败,数十万精锐禁军血染疆场。在这种局面下,大宋王朝别说横扫草原,就是连长城也到不了。而其原因,就是睡王耶律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耶律璟的契丹是一个“睡觉”的时代,给了中原天下20年的时间。他惧怕女性,因此从不临幸妃子。另外,他每日通宵达旦,白天总是蒙头大睡,导致百姓们都称其为“睡王”,他就是辽穆宗耶律璟。耶律璟,契丹名耶律述律,契丹天显六年(931)时出生在上京临潢府,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一带。作为辽太宗耶律德光与皇后萧温所生的嫡长子,他于会同二年(939)被封为寿安王,地位非同一般。不过和汉人不同,契丹人最初并不完全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因此皇位的继承人并非是他,而是耶律德光的同母弟耶律李胡。辽大同元年(947),刚刚率军灭亡后晋,并且定国号为“大辽”的耶律德光于北归途中病逝,跟随其左右的侄子耶律阮被众将拥立为帝,是为辽世宗。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耶律德光是在其母述律皇后的支持下才得以击败身为嫡长子、太子的耶律倍,也就是耶律阮的父亲而即位。也正是在述律皇后的主持下,耶律德光才会立耶律李胡为皇太弟。

    得知耶律阮擅自即位,述律皇后勃然大怒,名义上担任着“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的耶律李胡也很快带兵南下,誓要消灭“反贼”。然而,耶律阮麾下都是耶律德光生前倚重的精锐主力,战斗力远超耶律李胡的兵马,因此这场战争很快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最终在德高望重的贵族耶律屋质的协调下,述律皇后承认了耶律阮皇位的合法性。尽管艰难地胜过了耶律李胡,但耶律阮仍然没能坐稳皇位,他即位后辽国国内叛乱不断,反对他的声音也一直存在。终于天禄五年(951)时昔日曾经拥立耶律阮的宗室大臣耶律察割发动政变,诛杀了耶律阮。耶律阮遇害后,先前提到的耶律屋质召集众臣准备讨伐耶律察割,而耶律璟终于在此时登场,并被定为了下一任国君。不久之后,事件平息,耶律璟顺利即位开始了自己的统治。耶律璟即位之初面临的情况并不比当年的耶律阮好多少,但他将各路叛军陆续平定,总算是有惊无险。值得一提的是,皇位稍微稳定一些后耶律璟便开始沉迷于游猎,而南方的后周却迎来了名为柴荣的新君。后周世宗柴荣的威名已经不需要过多介绍了,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为日后北宋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是沉迷游玩、不理政事,一方是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故事的发展可想而知。应历八年(958),后周多次进犯,耶律璟却“射鹿诸山,不视朝”。次年,后周连续收取三关三州,共十七县的土地,但非常可惜的是征战途中柴荣病重去世,所以辽国得以保住了此前从石敬瑭手中得来的幽州。应历十四年(964),耶律璟一口气在白鹰山游猎数月,回宫后又开始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正是在这一时期,每天日出而睡,日落而饮的耶律璟获得了“睡王”的绰号。另一方面,《新五代史》和《契丹国志》都记载说耶律璟身体有疾,不能接近女性,也厌恶看见女人。因此尽管身为一国之君,他却“嫔御满前,并不一顾”,甚至身边的侍者也都是宦官,没有宫女。如果只是贪图享乐而不理朝政,耶律璟最多只能算是个昏君,但他酒后失去理智,无端处死了许多近侍、仆从,便完全堪称暴虐滥杀了。应历十九年(969),耶律璟于行宫中被几个近侍所杀,按照《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说法,当时耶律璟索要食物而不得,便立刻表示要杀掉厨子辛古,结果反而被辛古联合近侍小哥、盥人花哥等人杀害。综上所述,耶律璟确实堪称辽国最特立独行的皇帝,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他也相当特殊。抛开不近女色这一点,耶律璟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要么不理朝政,要么便是颁布严刑峻法,大肆排除异己。也难怪就连脱脱都要在《辽史》中嘲讽他道:“赏罚无章,朝政不视,而嗜杀不已。变起肘腋,宜哉!”后周和北宋都是在这个关键时段崛起的。但是从辽景宗耶律贤开始到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契丹就没出过怂人。所以从太宗朝到真宗朝,北宋完全没有机会。到了北宋仁宗朝,契丹虽然走了下坡路,却仍旧逼着北宋庆历增币了。

    有契丹这个对手在,北宋只能望草原兴叹。大宋官家也想开创秦皇汉武的伟业,却没有秦皇汉武的机会。在冷兵器时代,草原骑兵就是最强王者。但草原骑兵也是相当贵的。战马是稀缺资源、铠甲是稀缺资源、兵器也是稀缺资源。而即便在草原,骑兵战士也要在战争中累岁磨砺。而这种战争磨砺更是可以耗光帝国的资源。所以草原骑兵需要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来支撑。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呢?简单说,匈奴变成南北、突厥变成东西,会是什么结果?这时候才是中原王朝的机会,不仅可以打败草原骑兵,而且还能够收编草原骑兵为己所用。而秦汉隋唐都是这种乘势而为的产物。它们不仅可以威势草原,而且能够打遍整个帝国的东西南北。

    但是,宋朝有这种可乘之势吗?虽然说胡虏无百年之运。因为周期性的继承危机,所以草原政权一定会陷入南北东西的分裂。但是恰在两宋阶段,草原是一个雄主接着一个雄主。非但草原如此,连西北的党项人也雄主辈出。李继迁之后是李德明,李德明之后是李元昊。在李元昊时期,西夏就算建国了。此时天下就不是宋辽博弈了,而是另一个三国演义。就这个局面,北宋虽占据着经济优势但军事力量确有不力特别是快速机动的骑兵力量,怎么可能一举灭掉周边军事力量超过自己的其他政权?

    但是,北宋放弃努力了吗?并没有!契丹虽然是头等强敌,但党项也是肘腋之患,直接影响北宋向河西走廊和大西北开疆的机会。于是,北拒辽国,西征党项是大宋政权的基本方针。宋夏战争一直打到北宋灭亡,也没打完。所以自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北宋一直处于扩张阶段。然而事与愿违,北宋一直在努力却一直在路上。然后北宋灭亡了。

    第三是自保阶段,从南宋开始到灭亡。别的王朝总会是一个从乱到治、从治到盛然后再从盛到衰、从衰到死的过程。但是,北宋却直接从盛到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在北宋徽宗朝,大宋的外部环境终于变好了。西夏这个不死小强,终于被磨软了,灭国西夏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北方的大辽也变弱了,大概率会出现内乱。但是,大辽的内乱竟直接变成了外患,因为女真建国了。只用了12年时间,女真大金就连灭大辽和北宋两大强国。这种效率,连穿越小说都不敢这么编。然后,宋朝进入了南宋阶段,这时候只能自保了。之前还能跟契丹人掰掰手腕,现在跟女真人连掰手腕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还一度称臣了、认贼作父了。这才是奇耻大辱。

    女真人刚刚坐稳天下,草原世界又来了一波自组织,蒙古人崛起了。蒙古人才是草原世界的终极BOSS。蒙古骑兵天下无敌,打遍欧亚大陆。但蒙古的领袖阶层堪称穿越的存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不用说了。成吉思汗之后,是窝阔台大汗;窝阔台之后,是贵由大汗。贵由时期,大蒙古国陷入混乱。但贵由在1246年继位在1248年就死了。这个挫折时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接下来是蒙哥大汗、忽必烈大汗,这兄弟两个一个比一个彪悍。

    蒙哥大汗,在打残南宋的同时,还组织了蒙古人第三次西征,一直干到地中海。忽必烈大汗,不仅彻底灭国南宋,关键是在东亚世界建立了统治秩序。中原、草原、高原、东北以及西域,第一次融合进了一个超级大帝国。简单总结就是: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294年忽必烈去世,在总计89年的时间里,蒙古大汗一直是射雕英雄的狠角色,大蒙古国一直如日中天。

    这绝对是历史的大玩笑。然而,这个逆天存在大玩笑,全被南宋赶上了。当此之时、有此之势,南宋别说收复中原,就是能活着已经相当不错了。遇到这种对手只能叫生不逢时。在女真人面前,打不过就称臣,认贼作父就认贼作父了。而在蒙古人面前,南宋连称臣都不允许也不可能,只能勉强自保。所以说一切都是局势使然。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比之华夷之辨更为具超越性的,是天命观。从元到明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这种看法。两宋不是不努力,而是无法逆天改命。而所谓天命,在小来说是一种局、在大来说是一种势,是一种由社会合力形成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某种特殊情状。囚徒困境是一种局,比如五代十国的中原,比如澶渊之盟前的宋辽。

    接着,这个局就被女真人打破了。而宋金博弈、宋金夏博弈,又是一种囚徒困境。然后,这个局又被蒙古人打破了。因为暴力来自边缘地带。而放大尺度来看,中原和草原也是一种囚徒困境。每一方都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而结果却让所有人陷于不利。但蒙古人逆天了,不跟你玩什么中原和草原博弈,直接引入了外部资源。三次西征,蒙古人越大越强,不仅收编了边缘地区的所有暴力,而且还融合了草原、东北、高原、西域的资源。面对这种对手,守着半壁中原的南宋完全没有出手的机会。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rou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公元1367年,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北伐蒙元王朝。到这个时候,蒙古人的好运气或者说草原人的好运气才算结束。这个局被打破了,但是宋朝却没能熬到这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