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九章 明受之变 (四)
赵构后来就着手整顿、制订一些必要的制度和措施。首先,纠正北宋遗留下来的问题,重定赏罚标准,以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并废除宋徽宗时打击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朝廷重臣的政策。其次,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第三,限制宦官的权力。第四,调整部分官制合并了一些机构,以适应抗金战争的需要。 按正常情形去看,苗傅、刘正彦绝对可以称得上前途不可限量,因为他们是赵构的嫡系。但是他们竟然鬼迷心窍,不但挑战赵构的权威,更产生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念头。 其实从苗刘二人的选择,我们大约就可以看出来,在当时的背景下,让一个将领听从皇帝的命令那是多么困难的事。苗刘二人那是赵构的嫡系将领,但是当他们以为赵构手中筹码快输光时,也忍不住要造反。当然了从苗刘兵变这个事件,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赵构在法理上是多么的脆弱。苗刘二人率兵冲入皇宫,直接就否定了赵构皇位的合法性。因为徽宗、钦宗都活着,你赵构称帝算怎么回事?你称帝了,徽宗钦宗回来了,让他们往哪坐啊?苗刘二人敢这样干,显然是因为他们认为,愿意听令于赵构的力量已经很弱,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把赵构控制起来。而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了。 但苗刘二人很快就发现,南宋帝国中央政府是各种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产物,赵构更是各种利益集团博弈出来的产物。表面上看,无论法理、无论军事,赵构的权力都很脆弱。但当你试图控制他时就会发现,一切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 苗刘兵变发生时,整个帝国的军事力量大约有五系——中央系、西北系、汴梁系、义军系、流寇系,我们从后往前说。 流寇系、义军系不是赵构能控制的,而这种力量在苗刘兵变时已有了燎原之势的迹象,更是大批的军队向长江一线靠拢。苗刘二人在发动兵变时,大约不用过多考虑这种力量的动向,因为这种力量缺乏支持赵构的动力。 在宗泽时代,汴梁系公然与赵构唱对台戏。后来杜充接管汴梁系后,虽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比较缓和,但是这个军事集团在组织结构上也不是中央政府能够控制的。苗刘二人在发动兵变时,似乎也不用多考虑这种力量,且不说这种力量现在被拴在中原战场根本无法南下,更主要的是这种力量也缺乏力挺赵构的动力。 以曲端为代表的西北系,对代表中央政府的文职官员,从来都是阳奉阴违甚至公开抗命。后来曲端竟然试图击杀王庶,并夺走了王庶的大印。简单地去看,这种力量也缺乏力挺赵构的动力,而且他们是西北的地头蛇怎么会离开自己地盘与苗刘二人相争呢?这样一分析,赵构可以依靠的力量大约就只有中央系了。中央系几大将领是刘光世、杨惟忠、范琼、韩世忠、张俊。 刘光世杨惟忠是赵构难以控制的力量,因为他们在投靠赵构时就有着强大的基本盘,自然不会完全看赵构的脸色行事。相反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并不希望中央政府势力越来越大,因为中央政府势力太大削藩是势在必行的;而中央政府一旦削藩,刘光世杨惟忠估计是首当其冲的。 范琼更不是赵构可以有效控制的,因为范琼在投靠赵构时,不但有着强大的基本盘,而这个基本盘还是张伪政权的军事支柱。赵构上位后接受了范琼的投靠,并且授予了范琼中央军的番号,但是这支军队与赵构显然一直若近若离。所以他更缺乏力挺赵构的动力。这样算来赵构还能指望谁呢?韩世忠的军队前不久让金军打残了,现在的韩世忠快成光杆司令了。张俊刚刚起步现在只有八千军队。 这样算来,赵构真正能指望上的岂不是只有王渊为代表的禁军了?在这种背景,以王渊为代表的禁军内部自然是蠢蠢欲动。最后结果就是,苗傅、刘正彦把王渊杀了挑着王渊的人头去找赵构谈判去了。 帝凭栏呼傅、正彦问故,傅厉声曰:“陛下信任中官,赏罚不公,军士有功者不赏,内侍所主者乃得美官。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至此,犹未远窜。王渊遇敌不战,因交康履,乃除枢密。臣自陛下即位以来,立功不少顾止作遥郡团练使。臣已将王渊斩首,中官在外者皆诛讫,更乞康履、蓝珪、曾择斩之,以谢三军。”谈判的内容很有意思,那就是:现在徽钦二帝还活着,你当皇帝算怎么回事?傅等因前,出不逊语,大略谓:“上不当即大位,将来渊圣皇帝来归,不知何以处?” 面对此情此景赵构直接懵了。刚才自己还高高在上,现在就被一群军人大声斥责嘲讽。皇权的神圣性在什么地方?皇帝的权威在什么地方?更主要的是赵构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最后经过一系列谈判,赵构只能走下皇位,他那年仅三岁的儿子成为新任皇帝,辅政的权力交给了孟太后。孟太后高呼,现在这种内忧外患之际,我一个寡妇抱着三岁的孩子怎么治理天下?这事传出去金国肯定会趁势进攻我们的。但是大家都希望孟太后抱着三岁的小皇帝治理天下,谁能有办法呢?总而言之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太后不要推辞了,你再推辞,我们大家就要集体自杀了。太后曰:“皇子方三岁,以妇人之身,帘前抱三岁小儿,何以令天下!敌国闻之,岂不转加轻侮?傅、正彦号哭固请,太后不听。”傅、正彦呼其众曰:“太后不允所请,吾当解衣就戮。”遂作解衣袒背之状。到此为止,苗傅、刘正彦的兵变胜利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