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有钱儿的朝代在线阅读 - 二百一十八章 传奇皇后孟皇后(二)

二百一十八章 传奇皇后孟皇后(二)

    1127年,金兵南下很快攻陷了汴京。金兵册立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后,押着徽宗、钦宗及宋朝的所有后妃、皇子、皇女、皇孙、宗室、外戚、近臣总共3000多人北撤而去。而孟皇后由于被废为庶人,且住在民居反而因祸得福,得以保全,没有随皇室一起被虏往北方金国。这时的北宋皇室只剩下孟皇后和因出使在外而侥幸逃脱的钦宗弟弟赵构了。

    金兵北撤后,伪政权的皇帝张邦昌深知自己难得民心为求自保,遂把孟皇后接回到延福宫,尊为宋太后还请孟皇后垂帘听政,接受群臣朝拜。此时的孟皇后实际上已被看做宋朝君权的象征,她的政治地位以及号召力无人能替。

    当年已经50多岁的孟皇后从人生的低谷一下子升到了权力的巅峰,她第一次展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执政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以皇太后的身份册立赵构为帝,史载“寻降手书,播告天下”。同年5月赵构即位是为宋高宗,就在赵构即位的同日深明大义的孟皇后撤帘还政。当年孟皇后被废之时,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她竟然对赵宋皇室有如此巨大的贡献。

    1128年的冬天,孟太后的舟船在呼呼寒风中抵达杭州。仓促中以凤凰山的旧州治(北宋杭州治所)为行宫,安顿下来。1129年3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不满宋高宗消极抗金,发动兵变,欲逼高宗退位传位太子,并请孟皇后垂帘听政。危急之时,孟皇后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大局为重,抱着赵构年仅3岁的儿子再次垂帘听政。孟皇后一面对叛将好言劝慰,一面派人联络韩世忠等将领平叛。兵变平定后,孟皇后撤帘还政于宋高宗。在危难之际孟皇后两次挽狂澜于既倒,保住了赵宋的江山。

    一方面金国与南宋的战争还在继续,同时临安城里也不安耽,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敷为帝,请孟太后垂帘听政。国家的命运又一次将孟太后推到了前台,一不小心刚刚诞生的南宋政权就会夭折在无边的内斗中。

    那天北风刮得很急,叛乱的将领和留守杭州的官员双方谈判不成,内乱将一触即发。千钧一发之际,孟太后坐在竹椅上,由四位老太监抬出皇宫直面叛乱众军。她没有来到高宗所在的楼上而毫无畏惧地直接到了叛军的面前。孟太后的这一勇敢行为令赵构和大臣们大惊失色。面对内外交困,孟太后沉着应对,以自己的大智慧大勇气解决关乎南宋政权生死存亡者的事情。她一面曲意抚慰叛军,答应让宋高宗退位,一面悄悄召见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密令她前往嘉兴去找韩将军火速勤王。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名将水陆并进,一举攻破临平防线,乘胜夺下武林门小堰坝(从此该地被叫作“德胜坝”)叛乱平息。所以说南宋政权的存在几乎就是在孟太后的一力支撑下才得以幸存,但是高宗一复位,孟太后立即撤帘,将政权归还于高宗。

    这以后的几年里,南宋小朝廷被金兵追着打,孟太后一直在浙江江西一带流亡,也没过上多少安定日子。直到韩世忠的“黄天荡之役”后,局势改变南宋政权逐渐稳定,宋高宗立即派人到赣州去接回孟太后。正因为孟太后对南宋政权如此大的贡献所以宋高宗对她十分孝敬,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无奈孟太后积劳成疾,常常头晕目眩手脚发麻,病情越来越重。1131年,59岁的孟太后去世,安葬在绍兴上皇村。孟太后一生因福得祸,因祸得福,实在让人感慨万千。一个被北宋皇室遗弃的女人,却一肩将宋室从北方挑到了南方。

    她虽在杭时间仅半年但这是极为关键的半年。“苗刘兵变”使得刚刚诞生的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中,是她稳掌船舵避过了灭顶之灾。《梦粱录》记载:“昭慈圣献孟太后宅,在后市街。”应是南宋定都杭州后,宋高宗为追思孟太后而建。

    孟皇后历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经受了重重磨难,最终因祸得福,苦尽甘来,被宋高宗尊为皇太后。宋高宗对待孟皇后如同母亲一般,十分尊重孟皇后。史载宋高宗“事太后极孝,虽幄帐皆亲视;或得时果,必先献太后,然后敢尝”。孟太后患了风疾宋高宗“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日夜在床边侍候。

    1131年4月,孟皇后去世享年59岁,葬于宋陵。孟皇后去世后,宋高宗“哀悼甚,不能视朝者累日”,并给予其极高的谥号,初谥为昭慈献烈,后改为昭慈圣献。史载“明德有功曰昭,视民如子曰慈,聪明睿智曰献,安民有功曰烈,备物成器曰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