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二章 西北烽烟起(九)
范仲淹绝对不出兵的消息传到朝廷后,宋仁宗气得够呛,他立刻召集宰执们,商讨出兵事宜。在这个会议上,一部分官员认为,李元昊不堪一击,单凭韩琦一路,就能打败李元昊不需要范仲淹出兵。另一部分官员则认为,大军出征最忌讳的就是将帅不和,若范仲淹无意出兵,就该罢免了范仲淹的官职,另派听命的官员前去,配合韩琦出兵。但是对于这个听命官员的人选,宰执们商讨后也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能够确定下来。临阵换帅己是大忌,且在这个宋夏即将开战的时刻,谁也不愿意主动上前线送死!最终宋仁宗这个到底怎么打,是两路出兵,还是韩琦一路单干的会,竟然开了数天,也没有开完。在这个会议中,群臣提出了数个解决办法却没有一个可行的。 宋朝官员们还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一个人的突然行动,又让这个会议被迫停止了。这个人还是那个西夏的景宗皇帝--李元昊。史料记载,得知宋朝要攻打自己后,李元吴决定来一个先发制人。他在天都山点齐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攻入宋境,直奔韩琦戍守的渭州城而来。得知李元昊进攻自己后,韩琦这叫一个高兴呀--本来就想打你,现在好了你自己送上门来了。看我怎么收拾你!到那个时候,我看谁还敢阻止我出兵,谁还把李元昊当回事!打定主意已定韩琦立刻命令任福为前锋,朱观、王珪、武英等为大将,统率四万八千宋军去支援渭州,击杀李元昊。 那么在这场大战中,宋军又是如何打仗的呢宋军又是如何惨败而归的呢得知渭州被困的消息后,韩琦立刻命任福出征,统率一万八千人去支援渭州。与此同时韩琦拜朱观、王珪、武英等为大将,命他们统率三万,去支援任福。任福出发前,韩琦一再告诫,说你只有一万八千大军,敌人却超过十万,兵力如此悬殊,一定要小心谨慎。每隔四十里,就要检查一下辎重,清点一下部队,以防刘平的悲剧重演。李元昊进攻时,你要专心防守,李元昊退兵时,你也不要贸然追击,当心深入敌境,中了埋伏等等。任福出兵后,韩琦还再三传来书写,一再告诚任福要依令而行,若违抗军令必定严惩不贷“苟违节制,虽有功,亦斩”!就这样在韩琦的恐吓声中,任福规规矩矩地出兵了。刚开始的时候,任福小心谨慎地进军,不敢轻易冒进。然而在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后任福就有点儿得意忘形了。他被这些小胜冲昏了头脑,竟然忘掉了韩琦的嘱托,开始丢弃辎重,率领轻骑冒进了。对于主将的这种冒进行动。副将武英很是机警,他告诉任福道:“李元昊绝不是可以轻易欺负之人,他如此渍败,肯定有诈,还望大帅不要孤军冒进。然而对于武英的正确建议,任福根本听不进去,他一直追到好水川一带(今宁夏隆德西北),才停了下来。 此时天色已晚,宋军追击了一天,人困马乏,饥渴交加,也得不到补给。任福下令,全军安营扎寨,就地休息。朱观、王珪、式英等部则屯兵于五里外的笼络川(今宁夏西吉东南),互为掎角之势,抵御敌军。安排好士兵后,任福下令开会,商讨了一下作战计划,相约“明日会兵川口,必使夏人匹骑无还”。说完大家就都睡觉去了。殊不知不定谁让谁“匹骑无还”呢!原来这是李元吴的一个巨大的圈套。他一路示弱,不断引诱宋军前进,将他们成功引诱到了好水川的“蜘蛛网”里。 一千多年前的好水川一带,植被茂密,整个山谷林木繁茂,宋军身在其中、根本不知道在哪里。当时望着好水川郁郁葱葱的林木,李元昊的将领们困惑道:“林木如此茂盛,宋军穿行其中,根本就看不见他们的踪迹,我军如何杀敌”而对诸将的质疑,李元昊微微一笑道:“诸位莫慌,我自有妙计分辨敌军的位置,还请诸位明日看好戏!”没错,这确实是一场好戏…… 史料记载、第二日天亮后任福率军出发。宋军出六盘山,接近羊牧隆城时,任福惊讶地发现,在道路中央,放着很多银色的泥封盒子,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好像还是活物,扑通扑通作响。任福很是好奇,下令把这些盒子全部打开,看看里面是啥东西。大错就此铸成。打开盒子后,刹那间几百只鸽子腾空而起,响亮的鸽哨声瞬间传遍整个山谷。伴随着这些响亮的鸽声,宋军大乱,叫道:“不好,中计了!”是的他们确实中计了。这些鸽子,就是指引西夏军前进的“天使”,也是西夏军围歼宋军的信号。鸽子飞起后,西夏军立刻全线出击,十万大军汹涌而至,瞬间就把任福率领的宋军包围了起来。任福孤军深入寡不敌众最终是深陷重围,这样的战斗结果只有一种,必败无疑,必死无疑。当时任福虽自知败局已定,但依旧左右冲杀。他挥舞着一把四刃铁锏与敌军血战到底,即使身中十余箭,也浑然不知。这时,有一小将冲到跟时劝其突围。面对手下的谏言,任福不为所动,他大喊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尔!”说罢继续挥舞手中的四刃铁锏,奋勇杀敌去了。这句话成为任福最终的遗言。之后的相关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绝其喉而死。”(《宋史·列传第八十四》)任福是一个不听命令的宋朝将领,对好水川之战的失败负有不可推的责任。任福又是一个尽忠职守的宋朝将军,直至战死沙场。任福战死后,战斗并没有停止,西夏军的屠杀也没有结束。 史料记载任福被围困时,王珪率领四千宋军来救。宋军虽然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但无奈螳臂挡车、杯水车薪,面对十万西夏大军的包围,实是无济于事了。几次冲击敌阵失败后,王珪的部下就泄气了,他们认为任福必死无疑,自己方面再怎么发兵去救的话自己只能变成“rou包子”,只会便宜了那些“西夏狗”了。见此情景王珪大怒,当即斩杀了几个胆怯的士兵。然而面对这兵败如山倒的局面,王珪再激励士气再怎么斩杀士兵,也无济于事了。见大势已去,王珪默默地跳下战马,面朝东面,对着汴梁的方向大喊道;“臣非负国,力不能也,独有死报耳!”王珪说完后在宋军的注视中,跳上战马独自冲入西夏军中,打算以身殉国战死沙场了。最终王珪独自击杀了数百名敌兵。打得铁鞭弯曲后,王珪手掌尽裂,气力衰竭,战死沙场。王珪在战场上将不能领兵,兵不听将令,实不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但王珪战死沙场,仍不失为一名为国捐躯的忠勇之士。任福战死后,宋军群龙无首,损失惨重。任福带领的一万八千宋军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几百人逃了回来。剩下的三万宋军,也损失惨重,尸横遍野,至此宋夏的这场好水川之战,最终以宋军的惨败西夏军的完胜告终。 战斗结束后,西夏方面得意扬扬,李元昊看着漫山遍野的宋军尸体,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的汉人大臣张元也非常会拍马屁,这个汉jian见此情景立刻题诗一首,以作纪念:“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山龙虎辈,犹自说兵机。” 总之这场大战后,西夏李元昊方面的心情,就一个字形容--爽!宋朝宋仁宗方面的心情,也是一个字形容--悲!西夏于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频频攻掠大宋西北边地。宋军被迫完全采取守势。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顾及关中地区,然后同时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如果成功的话,西夏的领地将会大大的扩大,西夏的实力也会大大的增强。李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打算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 九月下旬,李元昊正式采纳张元之策,于天都山(今宁夏海原东)集左右厢兵10万,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一路出彭阳城,一路出刘蹯堡(今宁夏固原西北),钳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企图诱宋军出击,聚而歼之。闰九月初一,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自渭州(今甘肃平凉)至瓦亭寨(今宁夏隆德东北)阻击。初九,葛怀敏进抵瓦亭寨,会该寨都监许思纯、环庆都监刘贺部,违令北进,进屯五谷口(瓦亭寨北)。王沿遣使持书戒勿深入,命其背城为营,示弱诱敌,设伏奇袭,攻其不备。葛怀敏不从,会知镇戎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两路都巡检李良臣、孟渊等部,集兵数万,继续北进。二十日,进至镇戎军西南,走马承受赵政以为距夏军已近,不可轻进。葛怀敏乃止,晚趋养马城(约今宁夏固原西北)。继旋曹英、泾原都监李知和、王保、王文、镇戎都监李岳等亦自镇戎军至。诸将闻元昊移军新壕(今宁夏固原西北古长城壕)外,议次日黎明前往袭击。赵珣以为夏军远来,利于速战速决,建议依马栏城(今陕西旬邑东北)布栅,扼其归路,固守镇戎,以保障粮道,待其兵疲而击。葛怀敏不听,命诸将分兵四路趋定川寨。 二十一日,沿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行至赵福新堡(约今宁夏固原西北),遭夏军截击,退守向家峡(赵福新堡附近)。元昊乘势挥军抵新壕,向宋中军进逼。葛怀敏、赵珣、曹英、叶芝春等人守定川寨。近午,夏军毁新壕板桥,断宋军粮道和归路,又断定川寨水源,困扰宋军。葛怀敏率军列阵出击。元昊集兵分别进攻,先败河(今宁夏固原北清水河)西刘贺军,再击阵于寨东葛怀敏军,因阵坚攻不动,转击阵于寨东北曹英军。时狂风突起,飞沙弥漫,宋军部伍相失,营阵大乱,士卒惊骇,争相入城。葛怀敏为众所拥,几乎被践踏致死。赵珣率刀斧手和勇士据门桥奋击,夏军稍退。是夕,夏军围城。葛怀敏与诸将商计,突围走镇戎军。赵珣料途中必遭夏军截击,力主出其不意,迂回笼竿城(今宁夏隆德北)前往,诸将不从。 二十二日黎明,以曹英、赵询为先锋,刘贺、许思纯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后,结阵东进。临行,属下拦马再谏,请求转道而行,葛怀敏不允,策马东南,驰行二里,长城壕桥已断,归路被阻。夏军乘宋军混乱之际,断其后路,以逸待劳,从四面冲杀过来。怀敏与部将曹英,李知和、赵珣、叶芝春、王保、王文、刘贺等十六位将领战死,宋军九千四百余人近全军覆灭。走马承受王昭明、赵政等退保定川寨,后军一部迂回笼竿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连破数寨,直抵渭州,在纵横600里地区,焚民舍、毁城寨,所到之处,宋军皆壁垒自守。十月初,元昊得知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范仲淹率军来援,又受陕西诸路20万屯兵的牵制,未敢再深入,大掠而还。从以上的记载内容看,宋军并非没有良将,只是所托非人。主将葛怀敏对战场形势估计不足,又不听下属正确的建议,才导致定川寨之战几乎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