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
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基于生活,可以反映现实,可以产生情绪,也可以寄托情感。 “民以食为天。”关于吃,关于食物,祖辈早已穷尽智慧去思索。 但即使到了如今的生活,它仍然是一个重要命题。 网络上不少人这样评价大学生:“大学生不学习,不锻炼,不谈恋爱,把钱都花在干饭上,主打一个GDP。” 这种评价是有趣的,也具备一定的事实依据。 不必追究这话的普遍性,至少,墨兰的身边从不缺少这样的人。 墨兰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骨子里也被烙印上了节约的习惯。 所以,曾经的她不大喜欢告诉大人,她爱吃什么东西,那可能会让家里多一笔开销。 不过,进入大学后,扑面而来的广阔天地,稍微宽裕的经济条件,让墨兰有了接触更多食物的机会。 再加上,周围朋友们经常性地开展聚餐活动,她对于吃的问题开始更加上心。 毕竟,稍微做做兼职,吃东西的钱还是不大缺的...... 一年不过四季,一日不过三餐。 早餐是开启新一日的钥匙,而早八,总让大学生提不起热情。 简简单单塞下两个rou包,坚持学习生活的动力也就补充了些。 或者,考虑到最近饮食的状况,墨兰会酌情把一个包子换成鸡蛋,再多花两块买豆浆。 吃早餐不是她每日的惯例,只是她基于生理需求的行动。 所以,当墨兰起晚了,或是她感觉不饿,也或是她没有心情,早餐就可有可无了...... 不论天气是晴是雨,肚子总是准时在中午“空虚”。 如果要问起墨兰对于午餐的诉求,她可能会想,“食春花冬雪,饮夏风秋雨”。 但仅凭借想象力是无法饱腹的,她被迫在现存的条件里做选择。 午餐时间不短,可用余额不多,可供墨兰选择的午饭勉强算是足够。 若是下课后墨兰和朋友恰巧走在了一起,墨兰不介意放弃思考,跟朋友一起去吃同样的午餐。 而若是下课后只有她独行,那墨兰大概率会去食堂吃营养套餐。 食堂的营养套餐,不能用好吃来形容,但足以果腹。 毕竟只是方便一般学生的实惠套餐,墨兰自然不会抱过多期望。 秉持着能节省一点就是一点的观点,墨兰以填补肚子的空虚为午餐主要目的...... 不紧不慢结束午餐,墨兰折叠纸巾擦擦嘴,随后,去倒掉餐盘里或多或少的米饭。 看着米饭往剩菜堆翻滚,墨兰多少有些愧疚,不过她胃口只有这么大,她只能听家里人的话: 尽量把菜吃完,减少损失...... 太阳打着哈欠告退,书本与书包都合上嘴巴,而墨兰的嘴角则微微扬起。 转眼间,来到墨兰最期待的晚餐时光。 划去了任务清单中的各种任务,煎和熬让一天变得美味,食物也于此同时深化味道。 此后,为了给一天画上好的句号,为了不辜负美味的等待,在饥饿作祟的夜晚,墨兰变得更勇敢一些: 她暂且让消费水平提高些;她暂且让聚餐朋友增加些;她暂且让好吃的涌进肚里;她也暂且让有趣的人们住进心里...... 抱着姣好的心情享用晚餐,墨兰观察食物的离合、人物的聚散,观察着这不知该称作命运还是缘分的种种轨迹...... 她也吃着比较合口味的菜,与比较合心意的人聊天,看食物与人物的主从关系在餐桌上间接交替。 当然,也有少数时候,食物只是墨兰与好朋友们聚在一起的噱头,它并不够资格做主人公。 反之,若主角只是餐桌上的食物,那场聚餐,多半只是一个形式,其间人们只是互相陪笑着...... 小小晚餐也存在高级低级之分,这种阶级是长久存在的,难以跨越...... 高级的晚餐,墨兰只在长辈的带领下尝试过几次。 宽敞的就餐大厅,配套齐全的烹饪设备,安静高级的就餐环境,热情端庄的周到服务......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些难得一见的食材。 如果没有钱,那些食材就和一小部分人一样,永远高高在上。 但是有了钱,那些食材就会走出厨房,走进胃里...... 抛开五花八门奇特的菜名,抛开各具特色华丽的装饰,抛开更高些的营养与更强些的风味;食物使用更亲民些的,菜名使用更为人们所熟悉的,等级稍微低一些,分量稍微足些。 墨兰陪大多数长辈们吃饭,基本就是吃这样的中餐或是西餐。 不过,这些正式些的餐,味道也有好有次。 这里面有酸的,看见别人生活好的那种酸;这里面有甜的,久别相聚的那种甜;这里面也有苦的,奔波劳碌的那种苦;这里面有辣的,直言讽刺的那种辣,这里面还有咸的,与泪水一般味道的咸...... 墨兰不挑嘴,除了五仁馅的食物,基本什么都可以吃下,这些纷繁的味道也不在例外。 但是,她还是更加喜欢甜些的晚餐,比如,同龄人间的聚餐...... 墨兰与同学,朋友的聚餐,相比长辈的招待,显得随意很多。 放长假了,考完试了,过生日了,只需要一个庆祝的理由,墨兰和朋友们便可能进行聚餐。 对于这种聚餐,墨兰总是期待满满:稍微节俭几天后,她就可以放开肚子大快朵颐。 来到聚餐时,墨兰的唾液在口中分泌、打转,她的食欲在心上膨胀、蔓延。 蔓延到火炉上翻飞的烤rou,蔓延到油锅里游泳的鱼rou,蔓延到杯瓶中冒泡的饮品,蔓延到觥筹交错的欢谈...... 食欲渐渐缠绕在食物上,被墨兰吃回肚子里。 不知不觉间,她就已经饱腹,偶尔还有些微醺。 她不是很喜欢喝酒,但是对于这种微醺的感觉十分渴求。 微醺后她眼中的世界变得更近些,更加亲切些,更具备朦胧美感,让她陶醉无比。 但是,当走路开始不稳,墨兰意识到自己的小脑已经喝醉了。 于是,作为女生,她知道自己必须得停下喝酒了,毕竟,安全最重要。 如果再不节制,让大脑醉了,她可回不了归处...... 经历了各式规模的聚餐,墨兰发现了自己的钟爱,总结出了些专属于自己的经验。 她爱吃香蕉、榴莲,这两种水果。 它们有令人愉悦的口感、风味,在冰凉的状态下最好吃。 墨兰也爱吃兔子,不论冷吃还是干锅,墨兰都被兔rou的劲道和香味征服。 她还爱吃生菜包烤rou,爱吃圆滚滚的虾滑,爱吃小郡肝串串。 这些热腾腾的美食,都让她的血液更加guntang...... 最后,在万千美味中,墨兰最爱吃的,那必然是巧克力,她最爱喝的,那必然是咖啡。 要说缘由,想必是甜蜜与淡淡的苦味相映成趣,让甜蜜更享甘醇,让苦味更具韵味。 ...... 墨兰不断尝试着新的食物,也不断对食物进行着调味,而食物也调味着她的生活。 不过,关于吃,有一课她还得慢慢领悟,“对待一些人,要像看待筷子一样,拿的起放得下”...... 有人一日三餐只是为了生活,有人生活就是为了一日三餐,而这三餐是生活吗?不是,完全不是吗?不完全是...... 料理食物还得有油盐酱醋,而调味生活只有食物怎么够呢? 音乐对于墨兰来说就是一个不错的补充。 其实在墨兰很小的时候,音乐就进入了她的世界。 当她才几岁时,母亲偶尔会给她唱唱儿歌,除此之外就是母亲自顾自哼唱的情歌舞曲了。 以普遍理性而言,墨兰母亲唱歌并不好听,甚至可以说全凭感情,没多少技巧。 墨兰也似乎因此有些厌恶唱歌,有些厌恶那些调子单一,歌词乏味的中文歌曲。 后来,慢慢发现了些优质的,有内涵些的国内歌曲,墨兰才减少了些心中的抵触。 接下来与音乐相处的日子,是她与曾茂分开的日子,那期间,音乐成了她很大一部分精神的寄托。 在黄昏,在夜晚,在每一个哭泣的梦里,音乐搅动思绪,使她一次次疲倦睡去。 往后,耳机似乎成了墨兰不用扎针的输液管,不断呵护她,不断治愈她,但也同时让她的针孔越扎越大...... 不知听音乐几年光阴了,也不知音乐软件更换了几款,耳机似乎已经和墨兰开始血rou相连。 若是她不小心忘记了带耳机出门,一路上,她玩手机会多少有些不自然。 说的不恰当些,耳机成为了她的临时避难所,音乐成了她的速效救命丸。 至于音乐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感染力呢? 因为思念无声,音乐有声,思念在音乐里蔓延,在墨兰枕边与她共眠...... 随着听音乐的时间无限延长,墨兰也总结出稍显独到的音乐鉴赏总结。 首先是美国歌曲,其中许多节奏强,歌词黄;然后是日本歌曲,其中许多情绪强,歌词丧,还有韩国歌曲,其中许多适合搭配荷尔蒙食用。 最后是五花八门的国内歌曲,而要说墨兰喜欢的,那必然是杰伦和紫琪的歌曲了,他们的歌曲,有内涵,有韵味,也有旋律,反复听也不大会腻...... 伴着歌睡着觉,睡着后歌还扬,墨兰与音乐的紧密陪伴,陷入了莫比乌斯环。 好在,墨兰最终打破了这可能无尽的循环。 解决方案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阳光,还有阳光下的生活。 认真地生活,让她的生活主角不再是音乐与混沌的情绪,让她重新抬起头来...... 认真生活,淡化情绪与音乐,做到这点说难不难,但还是很需要清晰的认识和决心。 那认识便是:音乐不是主菜,它能左右情绪,左右生活,但是,它只是调味品,生活远比音乐要多姿多彩。 那决心便是,淡忘掉音乐里那些与自己类似的故事;淡化掉音乐那些与自己类似的情感;淡漠掉随音乐所浮现人的面庞...... 墨兰的生活不能缺少了音乐和食物这些因素的调味,她也筛选这些调味品,反复尝试着控制用量,让有滋的生活,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