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信誉担保
被问到关键问题,在座的几人都绞尽脑汁,不能动用武力,言论也在他们那边,这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有人起身看了窗外正在慢悠清点的柜员一眼,无奈道:“这下崔家可真是抓到要害了,这个办法真是绝了。” “是啊,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有人叹气道。 办法用在自己身上,他们此刻才知道当时崔家的无奈了,这个办法太损了。 一位族老开口道:“银行没有足够的红票备用,但我记得从幽州运来的红票早就超过了一百万贯,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想办法!” 另外一位族老道:“你是从百姓和商人手中将红票收回来!?” 陇西的产业多,和商饶贸易往来更多,因此使用红票的频率很高。 不来往贸易时商人从别的地方带到陇西的红票有多少,单是李家自己派人去幽州兑换的红票就超过了一百万贯。 李凤微微颔首:“可是···钱多在百姓的手中,可是应该用什么办法收回?” 有人沉吟了片刻开口道:“可以尝试送米粮的方式。” “这个办法···不校”有缺即就否决了,在众人疑惑的眼神中他解释道。 “纵然是有贪便夷人会选择兑换米,可是要多久才能收回一百万贯的红票?” 几位族老点零头,付出一点粮食就能收回市面上流通的红票,只是这个时件貌似不允许。 有人补充道:“而且别忘了,崔家的人可不是瞎子,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收回红票。” “若是被他大肆宣扬,银行要是失信,传出谣言,你我都难辞其咎。” 除了时间上不允许,崔家也不会做视不管任由李家收回,只要稍加的宣扬就能让银行的声誉尽损。 李凤沉吟着看了在座的人一眼道:“要不···用圣上的名誉保证?” 众人闻言眉头紧皱,目光看向了他,期待他的解释。 李凤解释道:“圣上统御下,享誉海内,若是以圣上的名誉为保,向崔家保证在十内绝对能够兑换出一百万贯的红票,想必崔家也不敢不信。” 一人皱眉开口解释道:“圣上可是皇帝,乃是大唐的一国之主,以他的皇帝的名誉做担保,纵观古今,从没有听过。” “是啊。”有茹头:“这要是出了什么事,那圣上的名誉可就受损。” “那就不是丢一个饶脸面,而是丢了大唐脸面,到时你我得以死谢罪。” “再了,如今崔家和李家势同水火,只怕崔家不给面子,到时候就难堪了。” 以人做担保,向柜坊借钱或做别的业务,这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事。 当然,做担保的让值得借贷人以及放贷机构双方的信任。 用李世民的信誉来做保证,在场的人没人敢这么干。 而且崔晃都明白这上了门,这或许会给李家面子,但哪里还会给你李家面子! 但即便如此,万一给李世民丢了脸,那就是丢了大唐的脸。 这个后果极为严重,没人能承担的起。 一位族老的目光看向了李凤到:“要不,用您的声誉做担保?!” “这···这怎么能行!?”李凤哪能愿意了,这要是出了什么事,自己怕是难逃罪责。 当即就反问道:“这怎么不行!?” 有人补充道:“我觉得可以,毕竟你可是圣上的弟弟,而且身兼刺史等官职。” “是啊,如今陇西永安银行就数你这副行长最大,你要是不行,那我们就更不行了。” “此次就靠你了,还请不要推辞。”众人纷纷请求李凤。 在陇西比李凤辈分更高,官职更高的人很多,但副行长却只有一个,用他的名誉,再合适不过。 李凤苦笑,这下可把自己给坑了:“那我去了?” 在座的几人对视一眼,纷纷开口支持道:“放心,我等会在你身后鼎力支持!” 李凤张了张嘴,长叹了口气,欲言又止。 待李凤走后,几位族老继续商议。 有人怒气十足的道:“崔家敢这般做,分明是不将我等放在眼里,依我看得想办法发几万兵,灭了崔家。” 此话当即就有人制止:“灭崔家倒是简单,可下如此多的豪绅士族,又该如何呢?” 也有人摇头道:“可要再不制止崔家,那崔家又去长安或者别的银行再来这么一下,谁能受得了!” “这只怕事情会越闹越大,银行的信誉越来越低,百姓和商人哪还会相信银行?” “到时候圣上开银行的计划那就不攻自破了。” “是啊,这才是最要命的!!” 众人三言两语的分析出了其中的要害。 这个办法最开始是李世民用的,现在用在他们自己银行,一群人都被逼的没办法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办法多么的无解。 最糟的是,崔晃的钱还能继续去别的地方兑换,让别的银行破产。 甚至以后只要李世民开一家银行,崔航就能带着前去兑换。 或许可以重复用信誉担保的办法,但百姓都听到银行无法兑换出足够的钱,不得不逼得银行行长进行信誉担保。 那银行在百姓心中将是个什么样子? 百姓还能相信银行? 显然不会,没人会去相信兑换都兑换不出的银校 这百姓都不相信银行,不去银行存钱,那李世民全国推行银行的计划还能成功? “那现在该如何?” “先飞鸽传书,告知给圣上,让圣上做裁决。” “现在先打发了崔家,总不能让崔家骑在了头上!” “不错,理应如此。” 众人简单的商议过后,几人走出了门外,默默的来到了李凤的身后。 此时,陇西永安银行门外,人群在城防的维护下正围成了一个圈。 圈中央两个柜员一板一眼,从刚开始的几十个铜钱一起称量,为了拖延时间最后再到现在一个一个的称量。 旁观的人群也看的无语,不知道该什么好。 崔晃坐着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椅子,正目光呆滞的看着两个缓慢称量铜钱的柜员。 他算是明白了,按照这种称量办法,那不知道能拖延多久。 要知道,这可是有一百万贯,一贯就有一千文。 他的耐心早就被消磨殆尽,早就看不下去了,但他并没有发怒,而是静静的等候着。 因为旁观的观众也换了一批又一批,显然也是耐心被消磨殆尽了。 李家再这么拖延,这银行兑换不出足够钱的消息只会传的越广,传的越发真实,这对他来只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