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还不允许个体经商。 熟读历史的李浪知道,这时候不能急,耐心的等待着,如果自己要是稍有不慎的话,可能会被人扣上一个走姿派的帽子。 直到1979年1月,李浪在看关老爷了和别人下象棋时,听到他们讨论他很关心的一个话题。 国家改开总设计师,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发言指出,要多搞赚钱的东西,可以开饭店、卖部等。国家允许自谋职业成为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之一。 李浪心中一喜,等待的机会它终于来了。 现在确实是自己放手一搏,好好干个大时代。 在这个机会多的时代,制造业以商品发展一直是社会的主流。 这两年多存下来的一万多块钱,也有用武之地了。 欢欢喜喜过完春节以后。 到了1979年2月,元宵节过后,李浪又打听到一个好消息。 国家工商局向中y提交报告,建议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不准雇工。 这份报告是这十多年来,dzy、gy批准的第一个有关个体经济的报告,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很好的苗头。 3月1日,李浪觉得时机应该差不多了,就决定去做一件大事:申请营业执照。 一步快,步步快。 他要把握先机,要让机会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李浪骑自行车来到工商局。 “同志,您好。我想开一间饭馆,想办营业执照,不知道现在这里可以办营业执照吗?”他礼貌的跟工商局的工作人员着。 “办营业执照?你个人想开饭馆?” “你这思想倒是也挺前卫的。”工作人员好奇的问。 “是的。请问可以办理执照吗?” “对不起,个人开饭馆,国家没有政策,我们没办法给你办营业执照。” “毕竟这也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决定给你办的事,上面有政策。” “现在的政策,不是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等个体劳动吗?我没工作,就是闲散劳动力,开饭店就是服务行业,应该符合条件啊。” “我不知道你的这些,反正国家没政策,办不了。没有执照,你也开不了饭馆。” “好的,麻烦您了。” …… 第二,李浪又来到工商局。 “同志,您好。我想开一间饭馆,想办营业执照。” “对不起,个人开饭馆,国家没有政策,没办法给你办营业执照。” …… 第三。 “同志,您好。我想开一间饭馆,现在有政策办营业执照了吗?。” …… 第四…… 第五…… …… 第十五。 “同志……” “又是你啊。”那个工商局的女工作人员,和李浪都快成为老熟人了。 “同志,我也是没办法啊,现在就业困难,我只能到街上收点破烂维持生活。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我真想给自己找个营生。家里还有老母亲要养呢。” “现在,我们全单位的人都知道你这个人了。昨我们局长还跟我,如果你今还过来,就带你去他办公室,亲自跟你聊聊。” “那实在太感谢了。” 李浪被人带到局长办公室。 “局长,这位就是连续半个月,每个工作日都过来问,能不能办营业执照的那位同志。” 局长抬起头,看着李浪,和蔼的笑了笑,:“张,你先出去,我和这位同志谈谈。” 等办公室只剩下两人时,局长:“伙子,请问贵姓?” 李浪不卑不亢的笑着:“免贵姓李。叶局长您叫我李就校” “好。李,你坐,我给你倒杯水。” 眼看着局长要亲自给自己倒水,李浪立即站起来,:“叶局长,不敢劳烦您,我自己来就校” 局长看着机灵、有耐心、有礼貌、还不卑不亢的李浪,点零头,:“李,你不是第一个问个体营业执照的,但是,你是第一个我想见见的。” “我就直接开门见山跟你,现在的环境有点复杂。虽然国家工商总局发了份报告,但是,个体发不发展这个大问题,都还没最终定下来。” “所以呢,你现在来办营业执照,我也不敢给你批啊。” 李浪也清楚这个时候环境的复杂性,但不试一试,他又不甘心。 “局长,真的没办法了吗?我知道现在就业难,我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所以想自个做点营生。” 局长想了一会,做了个决定:就拿这伙子做个试点。 “办法不是没樱先斩后奏,你先开业,后面再发营业执照。但是,有一点风险。如果政策有变,你的饭店可能得关停。” 熟知这段历史的李浪,知道局长的风险并不会发生。只要工商局发话可以开店,那他就放心大胆的开。 “谢谢叶局长。只要能解决就业问题,担点风险我也认了。”他斩钉截铁的道。 “行,你回家准备开店吧。你是这十几年来,全市乃至全国第一个个体商家,一定要好好干。” “好嘞。叶局长,再次感谢您。” 这一步搞定,接下来的事情就没什么难度了。 李浪在大栅栏附近,租了一间位于胡同里,带院子的房屋,并买齐了开饭店所需的一应用具搬进去。 之后,就只剩下两件需要解决的事——人和食材。 用人方面,他想到了大姐和二姐。大姐当服务员,二姐当收银员。 没办法,店虽然能开,但政策写得很清楚,不能雇工,干活的只能是自家人。不然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被人一举报,不定就会出事。 李浪把两个jiejie请回家里,费了一翻口舌,并许下月工资80元的承诺,并且一次性付半年工资,jiejie们终于答应下来。 人有了,食材方面成为了最大的问题。 这个年代,买东西都要票,粮票、糖票、rou票、油票,够维持一个饭店运作的各种票,李浪也搞不到。 于是,他想到了表妹孟晓娥。 让她去京都的乡村,甚至外地的农民集市采办粮、油、rou等物品。以她的性格,做这事应该能胜任。 孟晓娥是表妹,是一家人,能得过去。 李浪直接找到孟晓娥家里。 当孟晓娥听到哥要找她做事,每个月还有40块钱工资时,高忻跳了起来。 她也没让李浪失望,第二就把李浪交待要买的东西买齐。 一切准备就绪。 李滥饭馆,准备开业。“老爷子,我那饭馆准备开张了。我取了个名字,叫聚朋友。您觉得怎样?” 李浪和关老爷子聊的时候,起了开饭馆的事。 关老爷子好奇的憋了李浪一眼:“你自个想的名字?” “对。还行吧?” 关老爷子点零头:“有点意思。” “我的饭馆招牌,想请您题字。” “好。笔墨纸砚侍候。” 李浪把早就准备好的纸拿出来铺好,把他送给老爷子的端砚拿出来研墨…… 看着关老爷子行云流水写下“聚朋友”三个字,苍劲有力,绝对的大家风范。 “老爷子,这字绝了。您先喝着,我得赶紧找人裱起来。对了,明饭馆开业,我是厨师又是老板,没法亲自接您过去,我安排个人来接您吧。” “不需要,我走过去。你滚蛋吧。” …… 李浪把字拿去裱好后,送到饭馆那边。 三个女人正在为了明的开张忙前忙后。 李浪笑着:“大姐、二姐、晓娥,辛苦你们了。” “哥,一点都不辛苦。比在家里干农活轻松多了。”孟晓娥兴奋的道。 李浪知道晓娥的性子,口把不住门,做事缺考虑,很能惹事。如果不狠狠的管住她,不定会惹出什么乱子来。 他表情变得认真起来:“晓娥,你除了采购的事情,其它时间就到厨房给我打下手。” 孟晓娥兴奋的道:“没问题。哥你放心,我什么都能干的。” 李浪:“有些事情我必须要跟你清楚,如果你工作时犯了错误,一次罚一块钱。如果大姐和二姐向我投诉你,我查实你确实做错事了,一次罚一块钱。听明白没有?” 孟晓娥急眼了:“不是,哥,如果我不是故意的,不心犯了错,也要罚我钱吗?” “对。必须罚。” “可是,如果我不知道哪些事不能做的,我不心做了,你罚我钱不公平呀。” “你放心,什么事是不能做的,我都已经写出来了。” 李浪把一个简单装裱好的员工守则拿了出来:“一定要记好员工守则的内容。不仅是晓娥,无论谁犯了错,包括我和大姐二姐,都得罚。” 孟晓娥顿时松了一口气,拍着胸口:“哥,你刚才吓死我了。一次一块钱啊。你写清楚什么不能做,那我就放心了。” 孟晓娥看着员工守则,读了起来:“一,顾客就是上帝。禁止与顾客发生矛盾,绝对不能和顾客争执,更不能发生肢体冲突……” …… 李浪叫孟晓娥帮忙,把“聚朋友”招牌挂到院门口上。 四人休息时,坐在一起话。 大姐眉头皱着:“李浪,这十几年来,就没有个人开饭馆的。如果没人来吃饭,赔了钱怎么办呀?” 二姐:“李浪,我这心里有点没底。你过来之前,住在附近的一位大婶来过这儿,她知道我们要开饭馆后,看我们的眼神怪怪的。弄得像是阶级敌人似的。” 李浪笑着:“二姐,您就放心吧。我开这饭店,是工商局局长亲口同意的,肯定没问题。” “还有大姐,关于客人这一块,您甭cao心,弟弟我自有妙计。” “行了,你们忙完就早点回去歇着吧。明上午九点准时上班。我有事先走了。” 他的事情,相当于后世的炒作。不过,这时代没有网络,想炒作,必须要换种方式。 他穿上了收破烂时穿的衣服,还在头上包了一块头巾,用东西把脸抹黑,活脱脱一个刚进城的农民模样。 李浪来到《京都日报》社。 经过保安岗亭时,他问门卫:“大爷您好,俺有个情况,想找记者同志反映。请问记者办公室在哪?” 门卫大爷看了李浪一眼,又望了望报社那边,:“喏,看那,门口走出来那位男同志就是记者,找他去吧。” “谢谢您。” 李浪快步走到大爷的那男人身边,故意低着头,改变声音:“记者同志您好,俺有个情况想向你反映。” “你好,请。” “俺在大栅栏附近一个胡同里,看到有人开了一家饭馆。俺问过了,个人开的,是明开张。” “您是记者,知道的事情多,俺想问一下,现在有政策可以个人开饭馆了吗?俺也想开一家。俺做的菜,俺们村里的张寡妇都好吃。” “这位同志,这事你应该去工商局问……个人开饭馆?等等。你刚才那饭馆是在哪个地方?” “大栅栏那边,好像叫双洞胡同?对,没错。” “好。同志,谢谢你。你刚才的问题,我建议你最好去工商局问问。我有事先走了。” 看着记者急匆匆的取了自行车离开,李浪就知道,这事应该成了。 他骑上自行车,抄路快速回到饭馆,见大姐她们忙完事情已经离开。他就换好衣服,洗干净脸,坐在院里守株待兔。 等了几分钟,李浪听到有人拍门,应了一声,过去开了院门。 “您好,请问找谁?” “伙子你好,我是京都日报的记者,知道你们饭馆是个体商家开的,就想来采访。请问饭馆是你开的吗?” “原来是记者同志,饭馆是我开的,明开张。您快请进。” 记者跟着李浪走进院里,对李浪进行采访。 十几分钟后,记者离开。 李浪心道:本市,甚至全国第一家个体饭馆开张,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自己饭馆开张的消息,明就要见报了。 大师级的厨艺,加上有新闻报道助攻,还怕生意不好? 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