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章景泰帝病了
太子回来了,在咸阳城中,除了一些人外,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折。 不过,太子却带回了,另外一个消息。 匈奴人在草原上集结各部族,约四十万大军,围困雁门关。 既不攻也不退,就这样,在那耗着。 莫名的跟大秦开始了对峙。 消息一波散开,民间一片哗然,这是匈奴人的报复。 有性格暴躁的老臣,当即跪在皇宫门口请战。 然而,咸阳城的百姓却不这么想,在有心人的挑拨下,引导下。 多数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他们没有来攻,我们又何必多事? 打生打死又能证明什么? 久居安定的咸阳城百姓,并不希望再起战火。 更多人想的是雁门关,离咸阳好远的,匈奴人攻破了边关又如何?难不成打到咸阳么? 这是多数人的心声,却无人敢这么说。 朝堂上也分为三派,主战,主和还有一部分观望派。 观望派他们觉得这样挺好的,既然不进攻,那就耗着呗,反正大秦常年也在边关驻军,看谁耗得过谁。 依照往年的惯例,匈奴人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要去放牧的,此时把牧民牛羊大量的集结在,长城边上。 若长此以往,他们这一夏天都没有时间去收集牧草。 带着牛羊去追逐更加肥美的牧草。 冬天一到,必然难熬。 我们熬的起,等到秋天一到,匈奴必然是要退去的。 观望派说的很有道理,可主战派都是些随先帝征战过,匈奴的老臣,他们觉得被被匈奴大军堵在家门口,这是耻辱。 岂能不闻不问,于我大秦的威严何在? 而主和派倒很简单,以户部尚书为首,一句话,没钱。 主战和观望派都拿出了各自的观点,剩下的大方向,就看景泰帝了。 看他如何抉择,对此,景泰帝并不出声。 任由这次的风波蔓延至整个咸阳城。 别人不清楚,而李叶却很明白。 景泰帝的沉默便代表了观望派及主和派的意见。 他并不支持出兵,也不看好求和,他更支持观望派。但他却不能明说。 若是那样,会伤了主战派的心。 而主和派说的,也是最重要的,没钱。 武帝征战一生,打光了国库所有。 随后秦国爆发,大规模起义。景泰帝即位之后,便四处平乱。 直至景泰七年。才免强稳住整个秦国的局势。 这些年颇有些好转,却又天灾不断。 现在的朝廷,能维持住这样,已经是景泰帝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如若换作旁人,恐怕早已崩盘了。 可即使景泰帝,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 人力终究无法胜天。 朝廷的用度更是一减再减。莫不然王皇后也不会觍下脸来,去琢磨着李叶的小金库。 经过多天的朝堂讨论之后。 主战派被景泰帝委婉的告知,现在还不是时候。 匈奴人也定然是虚张声势。 这些年,大秦天灾不断,关外那苦寒之地。估计更是不好过。 匈奴人此时来势汹汹。 想来便是看准我大秦此刻不想开战的心理。想讹诈我大秦一笔。 以往匈奴人往往都是在秋季。方会出动军队劫掠四方。 如今,春夏交替之际,木草刚长出来,匈奴人不想着放牧。 把饿了一冬天的牛羊增肥,反而南下。 可派出使者去探探匈奴人的底细。 但也不可放松警惕,以防匈奴人狗急跳墙。 或者以假乱真,我大秦与匈奴数已十年没有战争。尽量克制住吧,不过对方若是挑衅。也不必忍让,景泰帝最后说道。 一波又一波的信使在雁门郡,与咸阳城之间来回穿梭,不时带来些最新的消息。 不过李叶并不关心这些。 因为景泰帝病倒了,似乎是和上次的遇刺有关。 具体是什么李叶也不太清楚。本以为之前的流言,都是为了让李乾登上太子之位而造的势,却不曾想。 景泰帝,的身体真的出现问题了。 当李叶见到景泰帝的时候,发现景泰帝与往日并无不同,依旧坐在案桌后面批阅着奏折,看不出一丝病态,甚至脸色比往日里还要红润些。 李叶拉过一旁的何五问道:“何公公,我父皇到底怎么了?” 何安只是摇头不语。 李叶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若是景泰帝的身体没有问题,何五一定会大大方方的告诉他并无大碍,可何五的模样明显是有问题。 在李叶的再三恳求下。 何安透露道:“其实这并非不可说,陛下的病,朝中的老人都是知道的。 并无大碍,只是些慢性病。 先前一直还能压制得住,上次遇刺之后便有些压制不住。发病时会全身瘫软,使不上什么力气,平时就是有些虚弱,也看不出什么。” “难道天底下就没有人可以根治吗?” 何五思索了一会儿道:“据太医院的太医说,阴阳家可能有方法。医治陛下的病情。” “既然知道,那何不去寻阴阳家呀!” 李叶记得阴阳家也是诸子百家,排名还挺高,不过这一家虽声明在外,却一直很神秘。 何五却摇头道:“阴阳家与别的诸子百家不同,他们是以家族血缘的方式,来延续的。 而17年前,天下大乱。阴阳家回祖地祭祖。遇到乱军全族上下四百多口人,皆被杀。 而十年前,钦天监,最后一任大祭司,死了之后,阴阳家也没派人过来接任,阴阳家若还有人在世,定然不会放弃大祭司这个位置的。 此外左相也曾悬赏万金,只为阴阳家的消息,可并没有结果。 诸子百家中,阴阳家,已被除名,世间再无。 所以陛下这病。也就只能这样。 靠着太医熬制的丹药,发病的时候吃上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