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战争与和平》书评
下班后,学校也懒得回,再征求店长同意后,郭童迫不及待拿起一本就在书店看了起来。 只见书页序章写道:“全书共分4卷和尾声5部分,在20世纪初30年间隆国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上,描写了1919年5月之后的事情.......。” 看到这里,郭童还以为又是历史书籍。结果读了一部分正文,她才发现讲的是发生在民间的故事。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页数很厚,光是一册就多达百万字。 “记得早点回去.....”店长收拾好东西见郭童坐在地板正看得起劲,不由提醒道。 见半天没有得到回应,显然已经看得入迷,无奈的摇了摇头,自己可不比这些没走进社会的学生,还有一家老小需要自己养活,明天无疑会是忙碌一天,今天还是早早休息比较好。 想罢,默默得关上门走了出去。 此时的郭童已经进入了忘我的状态,都忘了回校这件事,完全沉浸于故事当中,一口气读到凌晨5点,等天边隐隐出现亮光,才将第一册读完,把书合上,然后心里沉重无比。 因为故事的基调太黑暗了。 更加毁灭郭童三观的是,做为受害者的底层百姓,也暴露出各种人性的丑恶。 郭童看到的是民国时期的世态百相,一副底层贫民死中求活的血泪画卷。 好在这个故事并非全部黑暗,也有一些人性的闪光点。比如一批青年爱国分子为追求真理,积极为隆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努力奋斗;还有农民互相扶持,在穷山恶水间开荒种地,一点点的变得富足起来。 “呼!” 郭童长舒一口气,似乎想把心中的郁闷都吐出来,总体来说她对接下来的情节非常期待。 就在郭童暗自感怀以前的峥嵘岁月时候,突然书店的大门响了起来,却是店长开门走进来。 两人同时吓了一跳,郭童是因为突然的巨响,而店长则是因为郭童萎靡不振的样子。 “你看了一整晚?”店长迟疑的问道。 郭童回过神了,没有理会店长的问题,反而一脸激动的对着他说道:“店长,这绝对是一本伟大的书籍!” 店长看着郭童兴奋异常的样子,牵强的笑了笑,生怕她一个激动猝死在自己店里。 ...... 伟不伟大不知道,有门路的文坛前辈们看完,却是有点惊疑不定。 没想到楚才浩在创作表达中达到了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 唐恪提前拿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后,花了4天的时间才把这部书看完。 如果要让他评价的话,说实在的这本书太宏大了,包含了人类一切所想要的、所想思考的,感觉自己这次看完多少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他的人生阅历远比郭童丰富太多了,在读小说时自然想得更多更深。许多故事情节,犹如一把把尖刀戳刺着心脏。 故事以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q岛问题为起点,反映了1919年至1949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北伐战争、长征前后、抗日战争、三大战役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平民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隆国社会的风貌和对于战争引发的一些列事件的思考。 对于这部书,感觉没什么好评价的,知识的阅历和人生的积淀注定让这部书可以在不同人生阶段反复读下去,从而引发新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同时太庆幸自己可以读到这部书,虽然看完不像那些书一样有很多的读后感,但每读到一部分就会带来触动,全篇下来反而因为太多而不知该从何处切入进行思考了。 最后唐恪感慨道:“楚才浩这是要写一本传世巨着啊。” 《战争与和平》可不仅仅只讲四个家族的故事,期间穿插着无数历史背景,以及来自于各个阶层的配角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被写得活灵活现,唐恪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就像是身边真的发生过那些故事一般。 热泪、汗水和鲜血,浇灌了人们脚下的土地上,上演着一出出悲欢离合与恩怨纠葛。 事实上,楚才浩写的那些小人物的故事,都是来源于现实。他通过对查阅各地的县史,和实地访问了还健在的老人,各种真实故事就写了二三十万字,这些都是他的创作素材,稍加改动就写进小说当中。 如果说第一本书《万历十五年》唐恪带有偏见,不能客观评论,第二部《大国崛起》则是因为太过奇幻不好评论,那么这本书是真真正正的把他给折服了,就凭借这本书,楚才浩就不愧大师之名。 他原本是带着挑刺的心里却看这本书的,但看着看着,却发现自己忘了最初的想法,彻底进入了书中的世界。 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血rou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季动,人的欢乐、痛苦、各种内心思绪——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书中史诗般的辉煌节奏与宽阔视界,让他感到了与其他严肃文学所不能带来的感受! 在这种刺激下,他就这么一直盯着书,并花了整整4个天看完整本,甚至有时候连午饭都忘了吃。 而在看完整本书后,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部作品了! 一瞬间,“激动”、“震惊”、“震撼”、“敬佩”等情绪在他内心翻涌了起来。 突然有一种,‘tm的写得真牛b,wc,怎么就不是我写的呢’这种感觉。 想到这里,他不由地激动了起来,然后拿出纸笔,开始了奋笔疾书。 就像是小孩子一样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出去: 在写到结尾的时候,他琢磨了许久,然后写下了一行字“这部小说足以代表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