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放虎归山
,明末最强族长 第180章 福建商人的春天,来了。 只要在福建做买卖,待遇、地位马上水涨船高, 需要购地、购买各种材料,官府帮忙; 需要工匠、人手,官府帮忙; 需要办理各种手续,官府热情周到,红包都不用塞,效率超快; 害怕有人捣乱,官府可以入股,成为合作人, 当然,这是干股,需要的股金从未来的税费和分红里扣; 项目好,资金不足,官府可以入股或借贷,利息还不高; 要是投资得到官府的认可,甚至可以要求官府修路架桥, 没有胥吏敲诈勒索, 没有夭寿种、没头鬼滋扰, 境内有保乡军保护,没有贼匪掠夺, 税费不仅低,也透明, 最重要的是,福建是最重要的海贸输出地, 一时间大量资金流入福建, 在真金白银的刺激下,福建到处大兴土木, 各地都是欣欣向荣的景像, 规模庞大的茶场、养牛场、养鸡场、纺织场等遍地开花, 大量商业项目的创立,需要的人手也多起来, 有些商人看到人手不足, 自己从外面带来大批流民充当廉价的劳动力, 陆长乐也乐见其成, 保乡军对境内的乡绅士族、商贾、百姓很友好, 对那些不法分子、特别是那些想越境掠夺的贼匪重拳出击, 各地的民团也全力协助治安, 福建很多百姓还很贫苦, 要做到路不拾遗有点困难, 不过,很多地方可以夜不闭户, 口口相传下,愿意到福建投亲、居住和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 在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的大明末期, 福建慢慢成为很多人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 陆长乐一边忙,一边焦急地等待, 等待陈清云带着马匹跟自己交易, 现在扩充骑兵,就指望他了, 还有就是等待建虏的动静, 皇太极磨刀霍霍准备第五次入塞抢掠人口财货, 螳螂动了,自己这只黄雀才好抄他老巢。 不仅是陆长乐急,建虏那边也急, 九月中旬谈妥,到十月中旬, 陈七从建州送回来的情报,已经提及建虏在搜集马匹, 到了十月二十二之日,一支三十二条大小不等船只建成的船队, 从建州附近的码头出发,直奔福建, 船上运载的,正是陆长乐朝思暮想的马, 情报说,有八艘大型商船是建虏通过各种手段租来的。 直到十二月初三, 陆长乐在甘辉、二叔公、杨正保、刘若兰等人的陪同下, 在闽安码头接收了这批健马, 检阅马匹后,陆长乐很满意, 可能是第一次交易,皇太极想给陆长乐留一个好印象, 送来的都是三岁以下的健马, 当时谈好的马匹是一千四百匹, 最后运到福建的,有一千五百二十七匹, 据陈清云说,怕马匹水土不报, 也怕运输过程中有死亡,特地多携带二百多匹, 结果死亡率低,也就多下来了, 检查到马没问题后, 陆长乐很守信把粮食、生铁、盐、茶叶等建虏急需的物品搬到建虏的船上, 至于多出来的一百二十七匹马, 经过商议后,陆长乐很慷慨地用三十面玻璃镜跟他换了。 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次交易,可以说皆大欢喜。 东西点算清楚,全部搬上船后,陈清云连饭也不吃, 急匆匆地走了, 这里不是自己的地盘,多留一刻就多一刻危险, 皇太极一直等着这批东西,让他以最快速度运回盛京, 陈清云那是一刻也不想耽搁。 建虏的船队一走, 甘辉就摸着一匹黑色健马,摸到光滑油亮的马毛感叹道:“好马,先说了,这匹马我看中了,谁也不许跟我抢。” 养马容易,但养出好马,难, 大明利用茶马交换,每年都从外地换回大量的马匹, 然而,大明对马匹的需求一直没停过。 特别是可以用作战马的马匹。 陆长乐大方地说:“辉叔,这些马,全拨给你组建骑兵,你把军中淘汰或替换下来的马,送到后勤房就好,各地之间公务往来,少不了马。” 有了这一千五百多匹健马, 加上以前千方百计购来的马,还有从郑家军缴获的战马, 现在可以组建一支三千人的骑兵, 很不错了。 “没问题”甘辉一脸惊喜地应下。 那么地方要用马, 心想能分到一千匹就不错了, 没想到全部拨给自己,哪有不肯答应的道理。 “长富哥,现在起以骑兵优先,我要在最短时间内,打造一支精锐的骑兵”陆长乐叮嘱道。 后勤房由陆长富负责, 骑兵一下子扩充一倍多,需要物资不少。 “族长放心,早就有准备,一定办得妥妥当当。”陆长富信心十足地说。 有了这一千五百多匹健马,保乡队的实力又上一个台阶, 所有人都很高兴,除了李定国。 福建每日都以rou眼可见的速度在改变, 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这样一来,劝陆长乐归降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不仅劝服陆长乐的难度加大, 陆长乐身边的人,还有那些手下越来越难说得动, 保乡军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安定, 还可以照顾家人, 要是跟了义父张献忠,食无定时,居无定所, 自己都不知能不能看到明日的太阳, 更别说照顾家人, 要不是自己的义父,李定国肯定愿意追随陆长乐, 个人魅力太强大了。 以前常常想着怎么回去, 现在想回去的频率越来越低,有时还会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 要是自己追随的是陆长乐,那该多好。 陆长乐敏锐地注意到有些失落的李定国, 沉吟一下,心中很快有了主意。 所有人都散后,李定国有些心事重重往回走, 身为后勤部的一员,每日都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就算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本职工作还是要做好。 当李定国经过松月楼时,突然有二名亲卫拦在前面“李组长,打扰一下。” 李定国心中一凛,有些戒备地说:“你要干什么?” 这是陆长乐对自己没耐心,准备要对自己下死手? 国字脸的亲卫拱拱手说:“李组长,总督大人要见你,楼上请” 说话间,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李定国有些意外,不过还是跟着上了楼。 很快,李定国在楼上雅间看到了陆长乐。 “草民李定国,拜见总督大人。”李定国心情有些复杂地向陆长乐行礼。 跟随混天魔王攻打长乐城到现在, 几个月过去了,这是李定国第二次单独跟陆长乐聊天, 不过跟第一次相比,这次行礼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陆长乐差不多凭着一己之力, 把一个小小的保乡队,打造成掌控整个福建的保乡军, 朝廷赞赏,士绅默许,百姓拥护, 简直就是神了。 李定国本以为陆长乐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威力,有心笼络自己, 失望的是,就是第一次见面时提了一下, 后面一点消息也没有, 不知是把自己忘了,还是真把自己当成一个免费的长工。 陆长乐摆摆手说:“李公子不必多礼,请坐。” “谢总督大人。” 李定国大大方方地坐下,主动开口道:“不知总督大人找小的,有何吩咐?” 一省之总督,日理万机, 肯定不会无缘无故见自己,李定国直接开口问道。 陆长乐面色平和地说:“李公子,最近还算习惯?” “谢总督大人关心,习惯了。” 客套完毕,场面突然静了下来。 眼前的李定国,比陆长乐想像中还要安静, 只是静静坐着,连劝说合作或归顺的话都不说了。 陆长乐嘴边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开口说道:“李公子,你跟我快满一年了吧。” “还有二个月,就满一年。”李定国感叹道。 可以说,李定国目睹陆长乐一步步成长, 也一步步变得遥不可及。 陆长乐点点头,随即关切地说:“刚才我看李公子心情不是很好,思念故友吗?” “算是吧”李定国也不否认。 “李公子,你最近表现很好,我决定提前还你自由”陆长乐语出惊人地说。 李定国楞了一下,生怕自己听错一样,连忙问道:“总督大人,你刚才说...还我自由?” 一直担心陆长乐不肯放自己走, 或故意找茬,延长自己替他做事的时间, 做梦也没想到,陆长乐会提前还自己自由。 “没错”陆长乐一脸肯定地说:“李公子心情低落,不是思乡情怯,就是思念故友,反正最近也没什么大事,还不如让李公子回去,要是路上没耽搁,还能跟你义父一起团年守岁。” “盘缠和马都准备好了,干粮包里有一张放行条,李公子在福建境内畅通无阻” “出了福建,那不是我的地盘,李公子可要多加小心。” “以李公子的能力,定能逢凶化吉” 李定国站起来,犹豫片刻,拱拱手说:“总督大人,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小的代表义父,希望与总督大人交个朋友,不知总督大人意下如何?” 陆长乐虽说是福建总督,但受到朝廷的恩泽不多, 福州陆氏的人,对朝廷也有意见, 以陆长乐的能力,肯定不会归顺义父, 要是二人能结个盟友,对义父来说也是一大助力。 陆长乐能跟建虏合作,各取所需, 为什么不能跟义父合作呢? 陆长乐早就猜到李定国会提这个问题, 闻言一脸肯定地说:“李公子,这里没有外人,我就直说了” “你是一个人才,我很欣赏你,这是我留你一命的原因” “无论什么时候,保乡军的大门,永远为你打开” “至于你义父张献忠,说真的,我还真瞧不上他” “嘴上喊自己是义军,实为劫匪,为了壮大实力,无所不用其极” “残暴好杀,为了一己私欲,置百姓于水火,他干的事,比贼匪还要可恨” “若他归顺我,看在李公子的份上,我会饶他一命,再送他一场富贵” “结盟?绝无可能。” 李定国张张嘴想说什么,最后什么也没说出来, 突然对陆长乐单膝跪下,行了一个军礼说:“谢总督大人成全,李某告退。” 说罢,站起来转身就走。 “山水有相逢,希望我们再见时,是友非敌。”陆长乐冲着他的背影说了一句。 李定国停了一下,没有说话,继续大步往外走。 很快,陆长乐在二楼的栏杆上,目送李定国骑马远去。 “夫君,你不是很欣赏他吗,怎么舍得放他走?”杨璇走到陆长乐身边,柔声地问道。 陆长乐没找过李定国聊天, 也没给他赏赐什么东西,看起来对他很冷淡, 但杨璇知道,情报组送上与李定国有关的报告,陆长乐每份必看。 怎么突然把他放走? 陆长乐胸有成竹地说:“他心里有牵挂,或者说他还没有跟过去作告别,得到他的人,得不到他的心,没用” “有比较,才有落差,有落差,才会滋生失望,等他回到张献忠身边时,就是他作选择的时候” “七叔已经准备好,放心,会给他添一把火的” “我们很快有大行动,骑兵也扩建,他是一个不安定因素,让他走也应该。” 要收服李定国,肯定要他跟张献忠有一个决断,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李定国,要有耐心。 杨璇点点头说:“也对,他一天不归顺,始终是个外人,不能留他太久。” “对了,夫君”杨璇突然想起一件事,有些担心地说:“我们跟建虏交易,李定国一直在看着,要是他把这事捅出去,那怎么办?” 无防盗 陆长乐一脸自信地说:“不怕,他是一个反贼,说的话,有几个相信,再说了,就算朝廷知道了,又能奈我何。” 山高皇帝远,从京城到福建几千里, 现在情况复杂,贼匪也多, 来回一次至少二三个月, 真有圣旨下,自己辩解一下, 再主动邀请朝廷派人来调查, 折腾几个来回,大明朝都不在了,怕什么。 两人正说话间,街上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还有人大声喝道:“让一下,让一下,有急事。” 陆长乐刚想质问是谁在城内纵马, 听到声音有些熟悉,再看仔细一看,是陆思明。 奇怪,自己不是让他看守火器工场吗, 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这时陆思明也看到二楼栏杆的陆长乐, 连忙勒住马,一脸焦急地说: “族长,原来你在这里,让我好一顿好找,快,回火器工坊,宋老说有急事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