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三章:荀彧归来,进击的幽州
书迷正在阅读:神秘复苏:我能无限读档、柯南之助人为乐、诡秘世界我能逢凶化吉、天剑云旗、万千逆旅、从超神学院开始的氪星人、神秘复苏之我有尸骨脉、挖自家祖坟,校花非说我是盗墓贼、燕鸣初啼、开局击杀相亲对象,传承天师度!
数日之后。 豫州而来的一支车队,吸引了城门口不少路人摊贩的好奇心。 这支车队的前方飘着几十杆旗帜,不是那些个世家的旗号,而是一座座书院和学堂的名字。 有学识的读书人只要一眼就能认出来,这些个学堂和书院,无一不是豫州有名的传学所在。 豫州出人才,可不是开玩笑的。 诸如:荀彧、郭嘉、荀谌、戏志才、荀攸、陈群、辛毗、钟繇……都是豫州出身。 皇宫。 卫琤早已经穿戴好儒衫,为何不穿龙袍,因为他不喜欢。 卫琤亲自带着一群人在皇宫门口迎接这支车队,给足了这些传道受业解惑者面子。 同时,也是想要告诉所有人,我卫某人十分重视教育,谁都别给我整什么幺蛾子,否则别怪我心狠手辣。 态度很重要。 当然,这在荀彧一行人看来,是卫琤礼贤下士的表现。 一些原本还抱有不屑之心的名士,此时心里也好受了不少,最起码感觉到被认可和尊重。 荀彧面带微笑,来到卫琤跟前,纳头便拜。 卫琤哈哈一笑,伸手将他扶了起来,点头说道: 荀彧连说不敢当,这时几个豫州名士走来,为首之人乃是陈群之父,陈纪。 荀彧轻声解释,人这么多,难免有卫琤不认识的。 卫琤一一拱手致意,陈纪等人感叹卫氏麒麟儿的同时,也同样恭敬回礼。 皇宫大殿之中,卫氏、袁氏、杨氏、范氏、黄氏等等一干世家之人早已经等候多时。 见到卫琤带人进来,众人纷纷起身相迎。 陈纪等人同样拱手致意,同为世家,彼此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豫州之所以在三国时期出现那么多的才学之士,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 在这个没有智联招聘和58同城的年代里,人才想要被人发掘,最好的办法就是熟人推荐。 就好像刘备三顾茅庐,别以为真的是因为诸葛亮名气有多么响亮。 诸葛亮的出身,还有刘备身边人的推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诸葛家在琅琊也是望族,诸葛亮给刘备打工,他还有个从兄弟给曹cao打工呢。 世家么,分头押注很正常的。 此番,这灯火辉煌、雕梁画栋的殿堂中,可以说汇聚了大汉最顶尖的一批人才和世家。 而他们都主动或者被动选择了一个共主,那就是已经坐在龙榻上的卫琤。 坐在右侧第一排第三行的蔡邕起身出列。 卫琤微微颔首,道: 卫琤看向陈纪等人,笑着说道: 陈纪等人相视一眼,心中大喜,统一文字是何等的功绩,这么重要的事情,卫琤直接交给他们,也算是对他们的信任与重用。 别看秦始皇当初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其实执行下来还有许多错漏,如今他们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和积累,再加上卫琤的强势手段,相信一定能够有效的传播出去。 自然,在传播的过程中夹带一点自己的思想,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否则他们如何扬名 武者扬名靠战功,文人扬名只能靠传播学识了。 卫琤又说道: 陈纪等人先是一怔,随即一个个面红耳赤,呼吸急促了起来。 别说什么隐士名士无欲无求,那是他们没有找到扬名立万的机会,而如今卫琤就这么将机会摆在他们眼前,如何叫他们不激动万分。 战神殿,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如今已经在各地开花结果,受人香火膜拜。 普通人可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在场哪个不是世家出身,哪个不是人精一般的人。 若是能够入得文庙,不说他自己名传后世千秋万载,便是家族也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人群中,孔融第一个坐不住了,激动的起身出列,朝卫琤行礼致谢。 卫琤今天穿一身儒衫的时候,他就隐隐觉得,卫琤有意推崇儒学,如今更是将文庙之首定为先祖孔圣,这叫他如何不表态。 卫琤朝孔融虚扶了一下,道: 孔融起身再拜,不管如何,文庙之首是他孔家人,这就够了。 陈纪等人一脸羡慕,不过他们也不至于去跟一个死了七百年的人争先后。 只是一个哲人的名头,原本还有些应付的世家和名士们,现在一个个踊跃发言。 卫琤面带微笑,与一旁的荀彧眨了眨眼睛。 荀彧笑而不语,似乎早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幕,暗中朝卫琤比了个大拇指。 对待敌人可以先礼后兵,但对待自己人,卫琤一向是不吝重利的。 想要驴拉磨,怎么可能不给驴吃草呢。 人活一世,无外乎功名利禄,卫琤全都可以给,想要功名给功名,想要利禄给利禄。 当官的当官,想去传学的就去传学,仅仅半日不到,就搞定了今日的朝会。 会后,御花园。 卫琤坐在凉亭里,跟前是荀彧、卫昪二人。 卫昪举杯笑道。 荀彧不敢怠慢,连忙举杯回敬,应道: 卫昪一饮而尽,将杯子倒过来,朝荀彧示意了一下。 荀彧不敢怠慢,同样饮尽。 这时,卫琤才开口说道: 卫昪呵呵一笑, 荀彧放下酒杯,从怀里拿出一张折叠的羊皮纸。 卫琤接过后,展开放在石桌上。 荀彧接着说道: 卫琤看着图纸上的粗线条,点头道: 卫昪蹙眉道: 卫琤摇头,打断他,道: 卫昪和荀彧同时露出惊容。 卫琤点了点头,端起酒杯,慢悠悠说道: 卫昪问道。 卫琤指着图,理所当然的说道: 洛阳大刀阔斧进行教育革新的时候。 入秋的草原上,一场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 公孙瓒得到吕布两千兵马相助,一路从山海关杀到了辽东,把幽州境内所有胡人全部赶尽杀绝,不日就要北上乌桓。 这一日,公孙瓒跟高顺正在大帐中商议军策,一纸暗卫的情报突然送来。 公孙瓒朗声道。 高顺则是反复观看情报过后,沉声道: 公孙瓒神色一敛,眯着眼睛说道: 高顺微微颔首,公孙瓒如今的地位都是真刀实枪打出来的,对于胡人,他比自己了解。 高顺紧忙问道。 公孙瓒走到一旁的堪舆图,随手拿起一旁的佩剑,用剑鞘在图上丈量了一会儿,说道: 高顺上前看了一眼,蹙眉道: 高顺表示不信。 公孙瓒则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高顺微微颔首,不再言语,他只是奉命来相助公孙瓒的,并没有统兵之责。 也就是说,不管公孙瓒的决策对错,他只要在确保虎魄军自身安危的前提下,出一出力就可以了。 两日后。 辽河南侧,一方看起来不是很显然的山坡后面。 高顺拿着望远镜不时观察北岸的情况,除了天空中偶尔飞过的孤鹰,草原上一点动静没有。 高顺拿出怀里半个时辰前送来的纸卷,再次确定情报无误后,皱起眉头说道。 旁边,一个 虎魄军的汉子盯着天上的老鹰看了许久,顿了顿,说道: 高顺闻言,抬头望去,不甚在意的说道: 汉子皱了皱鼻子,摇头道: 高顺先是一怔,随即脸色大变。 话音刚落,河对岸某处山坡后面,突然抛射过来成千上万的飞箭。 抖抖抖抖 高顺一手撑着盾牌,一手揽住那个汉子,嘴里骂道: 汉子整个人缩在高顺怀里,哭丧道: 高顺低头看向腰间的牛皮酒囊,上面赫然插着一支箭。 999 高顺眯着眼睛朝河对岸看去,回头喊道: 999 高顺心疼的摸了摸酒囊,将其举到头顶,贪婪的用舌头接住最后的几滴。 摇了摇,已经空了。 高顺气急败坏的喊道: 999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