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大明朝第一工程大队上线了!
,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 “这菜的滋味.....为何从未尝到过?” “是啊,不管是辣味,还是这些菜的酸甜滋味,都从未尝过。似乎与平日里吃过的完全不同!” “........” 一瞬间,所有人的筷子都不自觉的加快了些。 而相比于这些人,早就尝过朱瞻基这小子搞出的各种菜肴的老朱家人,虽然对其中的一些菜肴也一样感到惊喜,却要淡定许多。 毕竟有了之前的那一顿火锅,心中也算是有了些准备。 坐在那宴席首桌的汉王朱高煦,再次尝了一口这菜肴的滋味后,顿时便忍不住的说道:“这小子,每天还真是会享受,有口福啊.....天天吃的是这些美味,怪不得之前叫他留在府上吃饭,却急着要走呢。” 那老三朱高燧也是感叹道:“尝尝这酸甜口的排骨,还真是另有一番滋味啊.....” 甚至于那老爷子,都是忍不住的对身边人问道:“今儿这宴席,是什么人做的,朕不记得这宫中有会做这些的啊?” 听到这话,那赵全赶忙便说道:“回皇上的话,今日做的这些菜,都是太孙殿下从外边弄来的。听说.....是城里一家叫汇仙居的馆子。” “是太孙殿下自己开的,如今还没正式开业,想来差不多就是这几日了。” “哦!?”朱棣听到这话顿时一愣。 随即在想了想后,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顿时看着这桌上的太子朱高炽、老二老三他们说道:“这小子,舍不得花钱,这是还寻思着借这次的大婚,给他那饭馆子扬名儿呢。” 显然,一旁的太子朱高炽也是看出了自家那小子的心思,笑道:“这小子,就是脑袋瓜子活泛。” 老二朱高煦也是说道:“我这个当二叔的,就没见过这小子做亏本的买卖。” 瞧着这一家人的话,老爷子顿时笑了起来。 老爷子朱棣顿时对身边的赵全说道:“去,将那小子给叫过来给他爹和几个叔叔敬酒。” 闻言,赵全赶忙转身去找朱瞻基了。 片刻后。 朱瞻基便缓缓的走了过来。 从身边接过太监递上来的酒杯后,便对着场中的老爷子、老爹还有两个叔叔说道:“爷爷,爹,二叔三叔,瞻基敬你们一杯!” 可在听到这话后,老二朱高煦第一个便笑着说道:“我们四五个人,你就敬一杯糊弄事儿?” 老二的话刚说完,那老爷子瞧见这叔叔捉弄侄子便笑了起来。 不过朱瞻基倒也没有客气,端起一杯酒便说道:“既然二叔都这么说了,那就分开敬!” 可在朱瞻基刚刚敬了老爷子第一杯酒后,那老爷子便顿时皱了下眉:“臭小子,你这是什么酒啊?够烈啊!” 听到这话,朱瞻基顿时笑了起来。 开玩笑,自己这大婚,能让你们一个个好过了? 这明朝初年,皇室的用酒都是黄酒。 这玩意儿好则好矣,可关键朱瞻基他实在喝不惯。 味道太冲。 所以在刚刚来到这大明朝没多久,朱瞻基便自己按照现代的特殊制酒工艺搞了一款清香型白酒出来。 当然也是因为前世的朱瞻基生活在北方,对于那杏花村的味道,早已像刻进了骨子里。 “爷爷,这是孙儿自己研制的白酒,你们好好尝尝。” 听到朱瞻基的话,在场的众人都是皱了下眉头。 白酒..... 在这个时代人脑海中的印象就等同于臭酒。 是专门给那些喝不起酒的人,如车夫船夫等喝的。 如今太孙大婚,在场的不是权贵,便是当今朝堂之上的重臣,以及皇亲国戚。 就给他们喝白酒? “臭小子,你这未免也太过节俭了吧?” 显然,老爷子朱棣有些不高兴。 听到这话,朱瞻基却丝毫不在意,说道:“爷爷,您先别管是白酒还是黄酒,您先好好尝尝,看孙儿这酒比朝廷的那些御酒到底如何。” 在场之人皆是爱酒之人,若是给别人说,或许还分辨不出这酒到底如何,但如果是给他们尝...... 那可不是随便一句话就能蒙事的。 随即,那老爷子朱棣以及身边的太子汉王赵王,纷纷端起了酒杯,闻了闻那酒香。 一瞬间,在闻到那酒香的一瞬间,以老爷子朱棣为首的众人便皱了下眉头。 酒香醇厚,不如黄酒一般,有多余的药味。 而是一股淡淡的清香弥漫。 再看看那洁白的酒色。 给人一种九天琼酿,浑然天成的感觉。 尤其是倒入面前这白瓷杯中,更是如此。 到此,众人都有些惊讶。 如果光从这几点来看,似乎还真有些不同寻常。 随即,在众人疑惑对视的同时,纷纷一杯酒倒入口中。 酒入口腔,很润! 一口咽下去,也十分顺口。 口腔中却还遗留着一股清香。 可直到那酒水进入腹内,一瞬间,一股炸裂的暖意在胸口腹部爆炸。 一口气吐出。 香味扑鼻。 之前因为感觉和自己往日所喝之酒完全不同,被情绪所影响的朱棣,压根没有尝出些什么。 可伴随着这次的仔细品尝,一瞬间便清楚了为什么自己这小子敢在大婚宴席之上拿出白酒的原因。 “看似温顺,入口绵柔,可一进腹内,便犹如蛟龙翻江倒海,烈!好酒!好酒啊!” 老二朱高煦第一个惊喜的说道。 像他们这些军中的汉子,习武之人,虽然黄酒有许多的好处,可朱瞻基这白酒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一旁的老爷子、老爹以及老三赵王。 也都是一脸的回味。 见他们几个这般表情,朱瞻基还是友好的提醒道:“酒再好,可不能贪杯,别怪做孙儿,儿子、侄儿的,没有提醒你们啊。” 尽管对于朱瞻基这白酒他们都很满意,可朱瞻基如此说,众人却是不屑的一笑。 在朱瞻基又分别敬过酒之后,便转身离开了这一桌,到其他的各桌去挨个的敬酒了。 虽然他贵为太孙,但毕竟来者是客,这时候去各桌敬酒,感谢捧场,那也是应该的。 在朱瞻基敬酒的过程中,在场的不少人也都纷纷惊讶地表示,今日这酒菜兼是一绝。 而朱瞻基也是不厌其烦的好心嘱咐着不可贪杯。 可即便如此,当着酒宴临近结束之际。 光朱瞻基自个儿看到的,也有十几个人被抬了下去。 要知道如今在场的这些人可都是身份不同寻常的,这哪个平日里的应酬酒宴会少。 可见酒量都不一般。 但能让他们在如此正式的场合当中喝到这般模样,可见那白酒的威力。 不光是他们,就是自己的二叔和三叔,若不是朱瞻基老爹朱高炽在旁还不断劝阻着,如今只怕也是喝趴下。 但即便如此,此刻也是满脸的醉态。 瞧着他们脸上的笑意,可见也是十分尽兴了。 一日的尽兴后,天一亮,该来的还是会来。 不会因为昨日的尽兴有半点的改变。 兵马还在演练,京城中的汇仙居也开业了。 在按照朱瞻基提前准备的那些宣传完成后,汇仙居的酒菜价虽然要远高过其它的酒楼,但一开业,来客也是络绎不绝。 没办法,这里是京城。 真正有银子的只关注两件事,好吃和面子。 无疑,汇仙居给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 不管是那御厨、御宴的名头,还是那菜肴的滋味,在整个京城中都找不出第二家。 别说是那些寻常的权贵了,就是朱瞻基那二叔朱高煦,也是在尝过朱瞻基昨日准备的那些菜肴后,便再也吃不进自己府里的那些饭菜了。 虽然身为汉王不至于亲自到那馆子里吃,但还是每日让人将菜肴都给送到府上。 包括那白酒,更是命人直接给买了一大缸,存在府上。 而朱瞻基在过了三天的新婚日子后。 也被老爷子朱棣喊到了皇宫之内。 “知道爷爷叫你来做什么吗?” 朱瞻基自然是摇了摇头,说道:“孙儿哪里知道。” 闻言,老爷子朱棣便开口说道:“虽然你刚刚大婚,本不该如此,但你毕竟是太孙,有些事情就不能跟寻常的百姓一样。” “叫你过来,一共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你提前出发,到顺天府,听说顺天的皇城也差不多竣工了,你去了后好好的验收验收,别人去爷爷不放心。” 对此,朱瞻基自然没有什么好拒绝的,第一时间便答应了下来。 “第二件事,到了顺天府后,从当地以及山东山西等地筹措军粮,用以购置粮食的银子爷爷已经提前一步命人送过去了,往南边运粮路途太过遥远,这事情关系到几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你千万要慎重。” 听到这话,朱瞻基再次点点头:“爷爷放心,孙儿会尽心去做的。” 朱棣点点头:“你做事情,爷爷还是放心的。” “另外,沿途过去不要惊动各地方的官员,你就在暗中瞧瞧,看看各地都是什么情况,这对你日后处政有帮助。” “是。” 瞧着朱瞻基就要转身离开。 想了想后,老爷子还是开口说道:“这一趟去的话,把善祥那丫头也带上吧,省得你说爷爷不近人情。” 听到这话,朱瞻基顿时笑了笑。 “知道了,爷爷。” 可就当朱瞻基再次走到门前时,老爷子又开口嘱咐道:“一路上注意安全。” “知道了!” 说着,朱瞻基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瞧着这小子的模样,内殿中的朱棣忍不住的叹了口气:“这小子,还真是头都不带回一下的。” 殿外。 离开后的朱瞻基,第一时间便来到了太子府上。 虽然老爷子也在自己大婚和册封之后便赏了有太孙府,但朱瞻基明白,这次出征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回到应天府的机会了。 所以连搬都没去搬。 当然,这中间的麻烦还是小事。 更关键的是,他很清楚,不用几年的时间,等到了自己老爹历史上登基的那一年,整个京城将出现多达三十多次的地震。 第二年,也会出现二三十次的地震。 尽管都是些小地震,没有太大的危害。 但就是房梁上的一块砖震下来,也可能砸死个人。 所以,这种时候还是不要逞强了。 再加上以后会迁都后顺天,自然是不会有太多心思在这里搞一处宅子了。 在清楚今日可能是自己在这里的最后一天,这辈子都有可能不会再回来时,朱瞻基在出行之前自然也是要安排好一切的。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太子府上找到自己老娘,将自己留在京城当中的酒楼啊、酒肆啊,全部移交到老娘的手中。 每月的赚头也由老娘收着。 既然老娘喜欢银子,那做儿子的自然是要满足她这个要求的。 自己这个老娘,被老爹宠了一辈子,没道理自己这个儿子不宠。 其实经历越多,看明白的事情也就越多。 不是脱离主流的方式和态度就是不对的。 即便老娘是太子妃,日后的皇后,皇太后。 也没道理就必须按照世人的眼光,要活的兢兢业业,不争不抢,还温良贤淑。 像前世那些电视剧中的女主一样,完美迎合了所有男人对女人的需求。 能够真正傻乐的活一辈子,不知道会羡慕死这世界上多少的人。 就好像前世听到过一位女星说的话。 他图我钱啊? 那可太好了。 我有钱啊。 如今放在老娘身上,更是如此。 一点银子就能让老娘满足的话,那可太好养活了。 紧接着,便是跟自己老爹,二叔、三叔辞行。 最后是自己那亲弟弟,朱瞻墉。 这小子天天在外头,就是自己找也得屁颠屁颠的跑到京郊去找。 在交代他将应天府这边的事情处置妥当好便往顺天去后,朱瞻基就第一时间回到了府上,带了两名侍卫,一名马夫,坐着马车便朝着顺天而去。 经过了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 朱瞻基一行人终于赶到了顺天府。 在找到落脚的地方居住后,朱瞻基第一时间便找到了如今已经成为顺天府尹的郭济。 然后便以太孙之名,给周围的各行省传达消息。 命他们在当地购入粮草,所有的银钱由朝廷支付。 同时也将事情提前说了清楚,若任何人在军饷上有半分贪污,轻则杀头,重则满门抄斩。 不得不说,如今在正式的册封完太孙之后,朱瞻基对于这些行省虽然没有直接管辖的权利,但以他的名头传达出去的消息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即便是有一些人对太孙的名头并不感冒。 可想到朱瞻基如今手下的锦衣卫,以及之前接二连三在南直隶内搞出来的动静后,也都不敢轻易的怠慢。 毕竟这位,可是一个说杀就杀的主。 而与此同时,朱瞻基也带着了郭济在京城的皇宫之内巡视验收起来。 原本这样的事情直接交给一位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办就是了。 朱瞻基之所以要亲自验收,还是因为前世对他老朱家短寿有一个猜测。 那就是修建皇宫之时的一些用料,会产生像前世装修屋子时出现的甲醛类气体。 所以才导致了老朱家的短寿。 尽管朱瞻基对于这种情况并不怎么看好。 毕竟这皇宫之中住了多少人? 又岂止光一些皇家之人。 没道理就他们老朱家的人死,那些人不死吧? 都是同时搬进来的,尤其是这次迁都之后,几乎可以算是同一时间搬进来的。 在如此众多的人数下,就算真的是因为这些东西而导致了老朱家的短寿。 那么必定会导致生活在皇宫之中的人,在短暂的一段时期内,出现大量的死亡。 即便在封建王朝的皇宫之中死人只是正常的现象。 可一旦这个数量出现了极大的波动,就绝对不会是小事。 要知道在皇宫之中的各位嫔妃主子们,每天吃什么、去哪儿、说的什么话,那都是要记录在宫册当中的。 没道理,突然死了这么多人,这么大的事情,却反而没有任何的记录。 即便是在明朝的史书之上,也从未记载过,在洪熙元年、永乐末年,以及宣德初期,有任何皇宫之中大规模死亡的信息。 但还是那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一旦真是因为这些事情而导致他们老朱家差点绝了种。 那可真就恶心了。 不过因为这皇宫当中的很多用量,即便是朱瞻基在没有专用工具的情况下,也无法检测出其是否对人体有危害,所以他能够做的就是以人试验。 安排了不少的太监和宫女,第一时间便进入到了皇宫之中日常居住。 倒不是他朱瞻基真的狠心。 首先这事本来就是空xue来风,只是后世一些网友们的猜测,没有半点实在的证据。 真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毕竟古人又不是傻子,在知道这种用料是对人体有危害的情况下,他还会使用吗? 况且这还是给皇帝皇家用在皇宫之中的。 一旦发现,那绝对就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事情。 各级官员在取用和审核时,也是经过了重重的验证。 而除此外这些太监,宫女们本来也是该日后入住到皇宫之中的,也就是说一旦这种情况是真的,那他们也绝对逃不过去。 所以对这个办法,朱瞻基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不妥之处。 在将老爷子朱棣交给他的两件事全部办妥后。 朱瞻基也第一时间开始办起了自己的事情。 首先这第一件便是找到自己那另外一个弟弟,老五朱瞻墡! 他这位弟弟在历史之上可是十分有名的。 好几次皇位都扔到他面前了,却都没有接。 可以说对自己一家人十分的忠心。 也绝对不会做任何反叛的事情。 这还真不是他做不了,而装出来的。 以历史上朱瞻基两个儿子作死的那出,只要他朱瞻墡愿意,就绝对能够坐到那皇位之上。 甚至到了皇太后将玉玺命人送他府中,请他做皇帝的程度。 可他还不愿意。 虽然不知道坐了,又能坐多久不知道,毕竟这要看自己的本事。 不过能够在利益,在皇位,在无上的权力放在自己面前时,依旧选择不要,能有这份定力的人,整个天下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最重要的是,自己这个弟弟能力还极强。 历史上在朱瞻基亲政对付他二叔朱高煦的反叛时,便是留了他坐镇京城,监察百官。 要知道,那个时候朱瞻基可刚刚坐上皇位。 屁股都还没坐热呢。 说他对朝廷对百官有多少的掌控力,那还真不好说。 哪怕他爹已经做了一年的皇帝。 所以,能够被朱瞻基指派留守,并且坐镇中枢。 可见,其对朱瞻墡的信任和能力的认可。 而如今,在清楚这些的情况下,朱瞻基对自己这个亲弟弟的信任,可以说要比老三都要多。 所以在当初,便将这些事情全部交给了他们两个来办。 老三朱瞻墉因为后来的一些事情留在了京郊,而自己这个老五弟弟,却留在了顺天府。 为朱瞻基日后登基后做的一些事情做着准备。 只不过因为距离太远,朱瞻基对于这位弟弟到底做到什么程度,还并不清楚。 很快。 在身为应天府尹的郭济帮助下,朱瞻基便找到了自己那弟弟朱瞻墡所在。 顺天府内的一座宅子内。 当朱瞻基报了自己的身份后,不到片刻的功夫,朱瞻基便在门口看到了那急匆匆跑出来的亲弟弟,朱瞻墡。 “大哥!” 二人也是许久未见,一见面便抱在了一起。 随后,朱瞻墡却气愤的看着朱瞻基说道:“大哥,你也太不够意思了!” “你说你大婚,外加册封太孙,这两件大事你都不通知弟弟一声,我还是在顺天从别人的口中听到的!我连嫂嫂的面都还是第一次见!” 听着亲弟弟的埋怨,朱瞻基也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本来这件事肯定是要通知你的,但你在顺天,这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多月,大哥这不也是不想你来回跑了吗?反正都是自家亲兄弟,你这嫂嫂什么时候见不成。” “这不,你大哥我不是亲自带着你嫂嫂过来了?” 尽管朱瞻墡明白自己大哥是出于好心,不想让自己来回的折腾。毕竟就为了吃顿宴席,就要来回的在路上折腾一个多月。 可朱瞻墡还是有些不高兴。 毕竟这是自己亲大哥,亲大哥成亲,自己这个做弟弟却没有到场,太过遗憾了。 在亲切的见过自家嫂嫂后,朱瞻墡在看向自己大哥时,依旧还是不给个好脸色。 瞧着自己弟弟这模样,朱瞻基也是无奈的摇头一笑。 自己这个弟弟脾气很好,但和老三比起来,可就要娇惯许多了。 毕竟自己一家人中,这小子年纪最小。 最得老娘喜欢。 虽然平日里绝不作妖,可一旦这个脾气执拗起来,也是十匹马都拉不回来。 “行了行了,别黑着个脸了,要不大哥为了你小子,再成一次婚?” 听到朱瞻基这玩笑的话,朱瞻墡却很认真的说道:“行啊!” 闻言,朱瞻基顿时笑着便一脚踢了过去。 “臭小子!” “快去,先给你大哥找个地方住,另外,这次过来可要亲自验收验收你小子最近的成果。” 面对朱瞻基的要求,朱瞻墡直接便指着东边,说道:“现在咱们这里是什么都缺,就不缺房子。” “那边,就在弟弟我这宅子的隔壁,有一座跟这里差不多的宅子,收拾一下就能住。这两天大哥你就住在我这里,我先派人去收拾一下。” “好。” 随着朱瞻基与胡善祥一同将东西行李都归置好,有了一个落脚点后。 朱瞻基便第一时间来到了这宅子的大堂之中。 随后老五也拿着一个账本,将最近他在顺天府内的事情一点点的给他讲述了起来。 听着朱瞻墡这小子的话。 虽然对于那账本朱瞻基是一眼都没看,可在听到他如今手下光负责建造的百姓便有七千人时,也是忍不住惊讶的问道:“你小子哪里的这些银子?光养活这些人就要用不少的吧?” 闻言,朱瞻墡这小子却说道:“哥,你自己交代的事情,你自己现在怎么都不知道了?除了之前三哥命人给我送了一批银子后,弟弟我如今光在顺天府周边购置的土地都收成两次了。” “你忘了,北方不像南边,不需要太多的水源,这里种的是小麦!旱地!” 听着自己弟弟的话,朱瞻基才恍然大悟。 在应天府生活的时间久了,很多事情都习惯性的会按照南边的情况去分析。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真有可能。 南边因为建造那些水渠和水库耗费了太长的时间。 所以也就导致了到如今还未真正的收成过一次。 可这里却不同。 只要天气不是太差,光天然的降水量就足够了。 就算在刚刚种植的初期,如果没有正好下雨的话,需要人工浇水,但用水量并不多。 浇多了反而会死。 所以只需要统一规划,将大面积的区域分为几块,建造几个蓄水池,用于初期的浇水灌溉便足够了。 甚至都不用引水。 只需要弄个装水的马车,一车车的拉。 拉一天也用不了几个人工。 就足够很长时间的使用了。 总的来说,这里相比于南边用水渠水渠拓荒,改造良田。 北边靠的则是系统化的管理。 可想了想后,朱瞻基又觉得不对劲儿,说道:“就算你小子弄了不少的土地来耕种,开垦了不少的荒地,可光靠这些收成,也不足以支撑这些开支吧?” 毕竟,这小子手下常年养了七千人。 还要不断的京城之内购置土地和房屋。 这开销可不是一般的小。 听着朱瞻基的话,对面的朱瞻墡顿时尴尬的笑了笑:“大哥,还是被你发现了。” “其实这些银子都是靠着卖那些土豆、红薯、玉米得来的,不过这些东西还真好用,一年的亩产,竟然是小麦的两三倍!尤其是那土豆,一年竟然能出产四五十石!而小麦却只能产不到十石!” “还有按照大哥你当初说的,用土豆和玉米一起种,产量更高!加一起,一亩少说也有六七十石!” 听到朱瞻墡这小子的话,朱瞻基顿时瞪大了眼珠子。 “你把那些土豆红薯的,都卖了?!!” 朱瞻墡点了点头:“没办法啊,大哥,我这儿之前太缺银子了,加上路途遥远,就是给你和三哥传信都要半个月。等你们那边儿想办法把银子弄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可对于朱瞻墡的话,朱瞻基生气的并不是他不听自己的话,也不是生气他将那些出产的土豆玉米都卖了。 “我问你,那些买了你这些农作物的百姓,他们可自己去种了?!” 听到这话,朱瞻墡赶忙信誓旦旦的保证道:“大哥你放心!你之前都交代过,这些绝对不能让百姓自己去种,所以我在卖这些东西的时候,也都跟他们说过了。” 闻言,朱瞻基这才松了口气。 对于自己这弟弟自己临时的决断,朱瞻基非但不觉得有问题,反而觉得很好。 只听自己吩咐,事事请示,能做这种事情的,天下人多了去。 相反,需要的正是像这小子这种,敢于自己做决断的人。 哪怕做错了也没事。 随即,朱瞻基便给他解释道:“之所以让你和老三当初在种植这些东西的时候不要卖,也不要连续的种,是因为这些不像小麦水稻一样,可以连续好几季的种植。这中间关系到了.......” 说到这里,朱瞻基也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跟i自己这个弟弟解释养分和微生物的问题。 停顿了一下后,说道:“总之,就是必须在种植了一年后,换其它的农作物去种植,土豆和红薯也不能接连的种植。” “这也是为什么交代你们,种了一季的土豆红薯后,便换玉米或者小麦水稻种的原因。不是怕这些被别人知道了,这些将来本就是给他们种的,自己种能种多少。” “怕的就是那些百姓不知道,自己拿回去瞎种,第二年第三年就血本无归了。” “不过你既然说了,就不用去管他们了。一般的百姓也不会偷偷的买了这些后去种植。至于那些心眼不正的,偷jian耍滑的,不用管,赔了更好。” 见此,老五终于是松了口气。 虽然他老五在家里向来娇惯,脾气也执拗。 可他也有怕的人。 当然,与其说怕,还不如说是敬重。 因为从小到大,他们这些府里的弟弟们都是在他这位大哥朱瞻基的照顾下,长大后更是在知道了身份不同后,仰仗着自己大哥,在同辈中有特殊的地位。 整个京城内。 在排除利用自己府上大人的关系外,自己大哥朱瞻基从小就是孩子头。 他还真怕自己大哥因为这件事而生气。 “不过.....” 还不等朱瞻墡那小子松口气,朱瞻基便又说道:“这件事说到底也是你小子自作主张,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不过,上次大婚没见你,咱们哥俩就一比一不算了,以后别再跟我说大婚没喊你的事情了。” 听到这话,朱瞻墡顿时一瞪眼:“大哥,这是一码事吗?” 朱瞻基道:“我说是一码事就是一码事!” .............. 随后。 在老五朱瞻墡的讲述下,朱瞻基还知道了这小子不仅在收购京城中土地房产上有极大的成果。 在土地种植、开荒之上有很大的进展。 就是在那冶铁、开矿上,也是进展飞速。 按照这小子的话,现在只要给他铁矿,他随时随地就能搞一两个冶铁坊出来。 按照他的话来说,他是从朱瞻基这个大哥口中学到的,军队化管理。 吃喝穿住,全部以军队的进行。 指哪打哪。 在听到这些后,朱瞻基虽然有些惊讶,但也清楚这小子从小就喜欢带兵打仗这些事情。 对于那兵书也十分喜欢研究。 所以惊讶的同时,也能理解。 加上这个时代的百姓不像前世百姓,只要给银子,还是很好指挥的,甚至只要稍微多给一点,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丝毫不顾及什么颜面。 更不会像后世的人一样,不管你是什么,咱们都是平辈论交,别给我搞什么高人一等的把戏。 在第二天。 尽管心里早已经有了准备,可当他看到这老五手下的这批人马时,依旧还是忍不住的震惊住了。 这老五,还真是给了他太多的惊讶。 本以为他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只是随口说说,跟前世的那些军事化学校、军事化企业管理一样,搞了个噱头。 稍微比寻常的百姓强一些。 可当他亲眼看到,正在不断忙碌劳作的这些百姓时,震惊了。 这来来往往的,极有规律,完全都是按照提前设定好的流程,仿佛一个大型机器一般。 一些人做什么,一些人又做什么,互相配合密切。 关键是,仅仅这里的人便有一千多,却在朱瞻墡这小子指派的管事指挥下,显得十分顺畅。 “哥,怎么样?还行吗?” 听着朱瞻墡这小子臭屁的声音,朱瞻基顿时笑着说道:“可以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呐!” 见自己大哥这么给面子,朱瞻墡也是说道:“这不都是按照大哥你给我的那本兵书上学的吗。要说厉害,还是大哥你厉害。” “快得了吧!” 说笑过后。 朱瞻基瞧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也是有了些不一样的想法。 马上就要打仗了,如果能够将这些人用在北边..... 或许能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 当然,肯定不会是让他们去拿刀拿枪打仗的。 顺着这个想法,朱瞻基也想了很多。 直到他们一行人在看完所有地方后回程的路上,朱瞻基才将自己的想法给说了出来。 听到朱瞻基这话,朱瞻墡那小子顿时瞪大了眼珠子说道:“大哥,你说的是真的!真的要打仗了!” 正当朱瞻基疑惑这小子到底为什么大惊小怪时,却看到这小子立马惊喜的说道:“大哥!这次去北边打仗,你一定要带着我!你放心,弟弟我一定不给你丢脸!” 见这小子是因为兴奋,朱瞻基顿时摇摇头,笑道:“反正我是这么想的,就是不知道老爷子会不会同意,毕竟你们都是第一次上战场的人,若到时候不听调遣.....” 然而,朱瞻墡这小子却当即表示道:“大哥你放心!别的不敢说,你说让我们冲上去杀多少人,弟弟我不敢保证,但只要是大哥你和爷爷的命令,我跟我这七八千人,一定听从大哥你的话!你说往东,绝不往西!粮食我们自己带,也不吃朝廷一口粮食,如何!” 见这小子的兴致如此高,朱瞻基也只好笑着说道:“行吧,大哥我试试。” 可在听到朱瞻基这话时,朱瞻墡却顿时高兴起来。 他很清楚,自己这个大哥,只要说让他去试试,基本上都会成功。 想到自己终于有一天可以上战场,这一路上那嘴就没闲过。 嘀嘀咕咕的问这问那。 搞的朱瞻基一个脑袋两个大。 也不知道带这小子去,到底对不对。 转眼间。 已经是一个月的时间过去。 伴随着北边数个行省筹措的粮草不断的被运往了顺天府,在郭济的指挥下,这些粮草也开始集中的往北边运去了。 至于老爷子,也在一个月前来信,大军已经开拔。 北边各行省除了筹措购置粮草外,还在各地调遣兵力。 此次与往常一样,兵力的总数都在五十万左右。 朱瞻基也在收到老爷子的旨意后,便带着朱瞻墡那小子以及他麾下的七八千临时兵马冲着边境斡难河畔而去。 那里是兵部预定的汇兵之地。 为此,兵部也是做了很多的预定方案。 毕竟在兵力汇合之前,如果被北边的部族知晓,或许他们会直接越过边境,进入到大明朝的境内扰乱。 所以,所有人在汇兵之前,都必须严格按照兵部预定的方案去执行。 而伴随着朱瞻基和朱瞻墡所带领的七八千人距离那斡难河越来越近。 顿时便成为了这支军队当中最奇葩的部队。 因为在他们上手拿着的和马车推着的,拉着的,与旁人的刀剑完全不同。 基本上都是一些铁锹、独轮车、锤子等等工具..... 活脱脱就是一个装修大队。 ------题外话------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