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5建庙
书迷正在阅读:蛊真人之行天下、我的热血年代、聊斋:书生当拔剑、重生在年代文里的娇气包、我的蛊虫是裂空座?、地狱傀儡师在柯南世界、喜欢巫女的我却被妖怪倒追、一拳超人之怪人王、宝妈在修真界富甲一方、妖女,快助我修行
甘肃巡抚侯东莱邀请索南加措到甘州宏扬佛法,顺带驱逐滞留青海的蒙古人的想法,魏广德很是满意。 不过,魏广德虽然满意,但也没有马上就票拟意见,而是又看了一遍这份奏疏,又注意到许多先前没关注到的问题,那就是侯东莱到了仰华寺后得知,俺答汗居然让随行的一百多位蒙古王族子弟随索南嘉措出家为僧。 看到这里,魏广德感受到的不是俺答汗对格鲁教的崇信,而是格鲁教自此在草原上的影响力再无其他宗教能及。 蒙古人以前信奉萨满教,可现在蒙古的王族改信格鲁教,显然一段时间内蒙古人会因为宗教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改变。 魏广德关注点其实更多的还是在于这些虽索南加措出家为僧的王族子弟以后就不能娶妻生子,如果蒙古普通族人也纷纷效仿,让家中次子等也出家为僧结果会如何? 要知道,在蒙古草原上,部族首领起到的示范效应影响力是很大的。 只要这些人出家为僧,短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长期看,僧人增加了,草原人需要承担的宗教支出也就变多了,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口。 一个政权要发展,不能摆脱的就是人口问题。 至少在未来数百年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其实不是人口是很重要的因素。 机器工业需要大量人工,而不是机器取代手工活动。 实际上,工业革命以后,各国普遍缺人,所以在之后数百年里,各国人口都是爆发式增长。 当然,这其中也有新大陆的发现,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特别是新大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物资,完全能够满足人口暴增带来的消费压力。 同时,人口既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从始至终不变。 草原上如果人口因为加入宗教成为僧人而减少,或者增长受限,那蒙古人以后再想继续向外扩张那不过是镜花水月。 魏广德忽然心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修庙,在草原上各个部族的领地内都给他把庙宇修建起来,让这些部族里的年轻精壮走进寺庙为僧。 手里这份看似很普通的奏疏,魏广德忽然感觉不能自己随随便便就票拟。 如果大明真能够斥巨资为草原修庙,限制蒙古人口数量,大明北方威胁或许自此就能彻底解决。 只是,动用巨资为蒙古人建庙可不是小事儿。 给蒙古人建庙,大明这边就不能什么都不做,不是说大明出钱修建,而是自己也得建一些。 整个九边重镇,每个重镇也建一所格鲁教的庙宇,还要建的宏伟壮丽。 以其为标杆,大明出资在蒙古也建一些差点的,让蒙古人自己捐资建造比肩大明的庙宇,还要更加宏大。 在对蒙古人口下阴招的同时,还要从财力上消耗他们。 等各个部族之间在相互比拼领地里庙宇恢弘的时候,大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魏广德霍然起身,拿起侯东莱的奏疏,快步走出了值房。 “老爷,你这是” 门口,魏广德突然出门,把在门外侍立的芦布吓了一跳,急忙躬身行礼道。 “我去首辅边,你在家先看着,有急事直接报到那边去。” 魏广德说道,随即迈步向张居正值房走去。 禁书院的事儿,虽然让两人之间起了一点隔阂,但是并没有撕破脸。 最关键还是魏广德听从了谭纶的分析,并没有带头反对。 虽然在他并不支持这项决策,走到哪里他都是这么说的。 没有对抗,两人在处理政务上还是继续相互配合,没人希望看到朝堂上爆发激烈的争斗。 “首辅在里面吗?” 到了值房外,魏广德问门外书吏。 “大人在里面,我这就进去通报。” 张居正也是刚来没多久,正拿着份奏疏在看,就看见书吏进来通报说魏广德来了。 “快请。” 张居正起身,直接迎了出来。 “善贷,这时候过来,是发生什么事儿了?” 见到魏广德进门,张居正急忙问道。 “叔大兄,此事说来话长,我们还是坐下慢慢说。” 魏广德拱手说道。 “你看我,这点礼数都不懂了,快请坐。” 张居正急忙迎魏广德坐下,又让书吏赶紧送上茶水。 “外面候着,不叫你别过来。” 等茶水放好,魏广德就对那书吏说道,将他赶出值房。 张居正没说话,只是好奇看着他。 他感觉到了,魏广德应该又想到什么事儿,需要和他单独聊聊,所以才会如此。 “这是侯东莱的奏疏,叔大兄先看看吧。” 魏广德从袖子里拿出那份奏疏递给张居正,自己端起茶喝了一口。 而张居正接过奏疏就快速浏览一遍,脸上表情和先前魏广德如出一辙,先是惊讶随后了然。 “善贷,东莱这想法不错,我看可以同意。 让索南加措来甘州,顺势也可以拉拢拉拢,让他为我大明做事。 你之前不是还考虑借助索南加措之手,让朝廷政令能够进入西藏。 只要和这位活佛保持良好关系,或许真能做到。 不过,一切还得等他到了甘州以后,看其表现才能确定。” 魏广德之前对西藏的图谋,因为各方面并不成熟,特别是兵部的异议,暂时无法执行。 但是,张居正却还记得心里,就等条件达到的话,倒是可以一试的。 “叔大兄,你没看到奏疏里提到,侯东莱在仰华寺发现,一百多位蒙古王族子弟成为索南加措弟子的事儿吗?” 魏广德含笑提醒道。 “看到了,不是都说俺答汗笃信佛教,让子弟出家为僧,似乎并没什么好惊讶的。” 张居正笑道。 魏广德是有后世看过的一些评论,其中隐约有提到满清控制蒙古,削弱蒙古人实力的办法里就有鼓励蒙古人去做和尚这条。 只是那个是魏广德看到很笼统,并不仔细,也就是今日看到这百多位王族子弟出家为僧才勾起隐藏的记忆来。 张居正没有,自然不可能从这字里行间想到其他的影响。 魏广德看着张居正,脸上表情似笑非笑,只是还是严肃说道:“叔大兄,这些蒙古王族子弟出家为僧,难道就真没什么影响吗?” 魏广德提示道。 “黄教会在蒙古部族里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但也仅此而已了。” 张居正只是略微思考,就想到这些子弟及背后的家族,可都是草原上各个部族的首领。 有这些人牵线搭桥,黄教在草原上传播可以说再无阻碍。 但是,张居正依旧没想到其他。 魏广德依旧盯着逐渐增加,随后脸上笑容逐渐消散,变得郑重起来说道:“之前,我提过在京城专门建造一座寺庙做为格鲁.黄教首领在京城传教所用。 同时我们还要在草原上大肆传播黄教,让更多的蒙古人信奉黄教,借此让他们知道因果循环,让他们放下屠刀。 现在想来,我们做的似乎还不够。” 魏广德不紧不慢的说道。 “还需要我们做什么?” 张居正皱眉问道,此时他脸上的笑容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是一副郑重模样。 他想不明白魏广德到底想到了什么,居然会如此。 “九边,我们都要建造大的庙宇给格鲁教,还要在草原上各部族领地建造庙宇,规制差些。” 魏广德继续说道,他就是在循序渐进的诱导张居正,希望他能接受自己的想法,还有什么比让他自己想明白更简单的。 只要他自己能想到,那就是完全理解到了,可比让他直接给出答案,然后在解释来的强的多。 随后,在魏广德的引导下,张居正逐渐明白了魏广德的意思。 利用这些王族子弟出家为僧的机会,宣扬、鼓励蒙古人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寺庙,一家只留下一个继承家业、传宗接代就可以了。 限制蒙古人口增长,同时利用修建寺庙的办法消耗蒙古人的财力。 和大明相比,蒙古人在人口和财力上都不是对手。 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后,蒙古人口数量保持不变,而财力不是被用来武装马鞍、盔甲和战刀,而是建造成一间间宏伟的庙宇,那么大明和蒙古的态势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等现在蒙古精骑自然老去或者消耗在西藏,为格鲁教争夺权利的战争中以后,草原上就不会再有精骑,成吉思汗纵横天下的骑兵将不复存在。 那时候,蒙古人就只能成为给我大明牧羊的民族,向大明输送牛羊马匹为生。” 魏广德最后才说出他以为的结果,但也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结果。 “以这些王族子弟为典型,鼓励蒙古人送自家孩子出家为僧,建庙” 张居正虽然觉得魏广德的计划很是天马行空,但是可cao作性貌似也是存在的。 赏赐这些送子弟进寺庙的部族首领,再用宗教的话语一阵忽悠,比如让他们死后极乐啥的,这不正是宗教蛊惑人心的道理吗? 至于说大明需要付出的,不过就是建造寺庙所需要的银钱、材料。 人工这块,自动被张居正忽略了。 “那如果是道” 张居正只起了头,自觉又闭嘴。 他想说为什么是黄教而不是汉人的道教,或者是佛教,其实道教曾经在草原上也很有影响力。 但是随即他就不继续说了,现在草原之主是俺答汗,他信的就是黄教,可不是道教。 如果俺答汗笃信道教,自然就是给他建道观了。 “要花很多银子。” 张居正变换话题说道。 “花银子能解决,比死人要好多了。” 魏广德轻轻摇头说道,“上兵伐谋,用此策可比直接发动兵事抢无数倍。 正好,一旦全天下田亩丈量后,大明岁入当有不小增加,应该能够满足消耗。 至于叔大兄担心的,朝廷国库没有盈余,不是还有太仆寺常盈库打底,无需过多顾忌。” 国家财政没有结余,确实很危险,一旦发生天灾或者战事,朝廷将会无银两赈济或者维持战争。 但是好在大明前几朝的皇帝早考虑到这点,搞出常盈库储备钱财,为未来做了打算。 只要大明朝的常盈库能够一直维持,其实明末天翻地覆的变化怕是也不可能出现的。 只是可惜了,就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徒弟,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缘故,直接败光了几代皇帝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银子。 钱放在常盈库里和放在内廷,那差别可是天壤之别。 要动用常盈库的银子,那真是千难万难。 嘉靖皇帝那么缺银子,也没敢直接伸手。 严嵩权侵朝野,也只能有借有还。 至于之后,也都是严嵩的模式,可以从常盈库里借一点应急,却不敢直接占用。 但是银子到了内廷,要怎么花,那都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完全失去了监督。 常盈库的银子,非战事是不能拿出来的,那都是明军的马料银子,只属于军费。 就算是国内天灾,也只能借出来应急赈灾用。 “侯东莱这份奏疏,还是先票拟了吧。 至于之后的,容我再想想。 此计一旦定下来,可是要长期往里面砸银子,不是一次两次就够的。” 张居正没直接答应下来,虽然魏广德描述的场景很诱人,但代价也不是一般的大。 可以说,魏广德这计策真做起来,几乎会耗光他改革为大明积攒下来的大部分财富。 而且,这事儿还不能是他们俩个人定下来的,还得和内廷商议,得到宫里的支持。 同时,户部那边也必须知道这件事儿,还得尚书和尚书交接的时候说清楚。 因为在未来一、二十年里,户部会持续为这个计策砸银子,砸到蒙古人完全上套,自己掏家底儿建寺庙为止。 张居正虽然没有一口答应,可魏广德也看出来他其实已经动摇了。 所以,从张居正手里接过奏疏,在闲聊两句就起身出门,回自己值房继续办差。 不过今天,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精力其实都没有放在公务上,是不是就会坐下来发一会儿呆。 当芦布进入值房收取处理好的奏疏时,魏广德直接把侯东莱的奏疏拿出来放在面上,对芦布说道:“这份奏疏,你亲自送到司礼监交给陈矩,请他十万火急处理这份奏疏,不能耽搁了。” “是,老爷。” 其实送来的奏疏,大致内容芦布也是知道的。 这就是在大佬身边办公的好处,消息灵通。 只不过,他自然想不到魏广德从这份奏疏里看到的东西,张居正自己都想不到。 “去吧。” 魏广德吩咐完就挥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