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占城稻
    ,刘宋汉阙    天子三问。    天子的野心……    超乎百官的想象。    文可治世,武能开疆。    这种皇帝,还从未在史书上出现过。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汉文光武稍逊风sao。    真正能“内外兼修”,开创太平盛世的皇帝,被儒生称为“圣王”。    这样的圣王,有吗?    百官不知道。    但至少刘义真现在的天子三问一出,百官都知道了刘义真心中之志确实是打造一个这样的盛世,成为这样的一个圣王。    除了极个别人,百官此刻都如沐春风。    这些官员都是跟随刘裕的创业之臣,可能因为出身、利益,会有各自的小心思,但他们的总体素质还是要远超前人。    从曹魏代汉到如今的二百年,这批臣子就是站在最顶端的官员。    不光是刘义真想超越历代帝王,开创盛世。    这些官员又何尝不是想超越诸多前辈,比肩管仲乐毅,乃至和姜太公、诸葛武侯那样受人祭祀,名留青史。    当一个野心巨大的天子遇上一群同样野心巨大的臣子,这个国家会走向何方?    还是没有答案。    但至少每个人都愿意向着前方摸索,给这个世界带来无与伦比的活力。    “陛下,臣有本奏。”    站起来的赫然是高允。    “……”    又是一个刘义真的人,但百官此时也无暇吐槽,反而是竖起耳朵,仔细听高允所言。    不出意外,高允必然会对天子三问的一项做出解答。    而这解答,就是刘裕希望官员去努力的方向。    高允起身向刘义真行了一礼后从袖中取出一本早就准备好的文书:    “今秋江南各处皆有减产,但是有一处的粮食产量不减反增。”    “哦?”    众人都竖起耳朵来,想知道是哪个种田小能手居然在大旱的情况下一枝独秀。    “此地便是建康城东南处的三亩水田。”    才三亩……    百官都有些不屑,三亩,三亩能干什么?种出来的粮食能有一石吗?    “那三亩水田,平均下来亩产皆有三石。”    “……”    百官陷入寂静,但随即整个朝堂哄堂大笑。    “高侍郎以为我等皆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辈不成?”    “可笑,可笑。”    “便是上等水田,亩产能有两石已是登天之难,哪有能亩产三石的水田?”    这些官员都不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立刻就结合实践把高允喷回去。    要不是碍于高允背后是刘义真,恐怕早有人喊“妖言惑众”了。    高允正色道:“此乃事实,那片水田皆由五柳先生陶渊明所种植,诸位不信,宣他进宫即可。”    陶渊明……    整个朝堂瞬间再次安静下来。    他们敢喷高允,却不敢喷陶渊明。    陶渊明在士子中的声望高的吓人,而且还不乏一些位高权重的好友。    比如现在的尚书仆射王弘……    而且素闻陶渊明小心眼……咳咳,不是,是有名士之风,天知道他会不会记恨喷他的官员,回去写一篇文章让官员遗臭万年。    “如果是……陶公的话,说不定还真有可能。”    这声音和蚊子似的,但还是引来周围人的附和。    谷骥    刘义真看着这些没有节cao的官员也是感到好笑,但表面还是要装成一副严肃的模样:“真有此事?粮食乃社稷之本,不可胡言。来人,宣陶渊明进殿。”    这道口谕下达还不到一炷香,就有侍者回报陶渊明已至殿门外。    此时的百官已经是彻底屈服,将头埋在怀里当鸵鸟。    啊对对对!    皇帝您就把我们都当傻子吧!    一炷香就能把陶渊明找来?这点时间出个宫门都不够吧?    明明就是陶渊明早就藏在建康宫哪个角落里等着被召见吧?    就连刘义真的老丈人王弘脸颊也微微泛红,天子……属实有点不当人了。    众人为了掩盖自己的尴尬,只得将目光看向刚刚进来的陶渊明。    咦?    百官以为陶渊明的形象就算不是褒衣博带的狷狂名士,也是大冠高履的文人装扮。    谁知现在陶渊明就是一套麻衣,一双草鞋,活脱脱一个农民打扮。    这要是把陶渊明扔到人堆中,任谁都想不到这会是声名远扬的五柳先生。    “陛下是不是找错人了?”    带着这个疑惑,百官看向王弘。却发现王弘也是一副目瞪口呆的样子,显然是对陶渊明的装饰极其不理解。    嗯……我们没疯,只是陶渊明疯了。    陶渊明没有被周围奇怪的目光所影响。    自从刘义真帮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后,陶渊明的世界就不一样了。    他早已从心中的桃花源中走了出来,探寻这个世界真实的桃花源。    而这个洞天福地,他也已经找到了些线索。    这线索,就在他的手中。    陶渊明进殿后高举双手,托举着什么东西向刘义真行礼:“草民陶渊明拜见陛下,天子恭安。”    “朕安。”    刘义真和百官的目光都被陶渊明手上所拖之物给吸引。    那是三株水稻。    杆直立,长九尺。须密集,穗饱满。    好稻子!    “陛下,此乃护军将军王镇恶从林邑带来的稻种,名曰“占城稻”。”    “此稻极为适合在南方耕种。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亩产便可有三石之多!”    话不多。    但很震撼。    这是稻种?    不!    这是神物啊!    前提是陶渊明说的是真的……    “匪夷所思,匪夷所思啊!”    一时间百官都有些癫狂。    如果陶渊明说的是真的,那岂不是说以后种植此物,仅江南一地的粮食就能养活刘宋全国之民?    这种功绩……那是要成圣的啊!    历史上,占城稻正是由赵宋皇帝宋真宗推广到全国,使汉地粮产大增。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跑到泰山上封禅,似乎也没啥毛病。    就连谢晦、王弘也坐不住了。    他们没有质问陶渊明,而是起身向刘义真请示:“陛下!此事事关重大,不知能否让我等去种植这水稻的田地看看。”    他们既兴奋又害怕。    兴奋是因为一旦为真,刘宋的粮食问题几乎会迎刃而解。    害怕则是……    他们倒不是说不相信陶渊明,怀疑他是弄虚作假,而是怕这种水稻有偶然性。    如果仅仅只有陶渊明的三亩水田能种出这种水稻,那将毫无意义!    华夏,自古就是这般的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