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大军出征前的捷报
,六朝汉臣 六月的长安,进入了元光五年最后的炎热期。 白天的火红色的烈日灼烧着大地,掠夺走地面附近最后一丝丝凉气。 城门下,到处都是顶着一块麻布或是一顶蓑帽的人。 “今年也太热了,再这么下去,非要热死人不可。” 一坐在车厢中, 头戴镶玉高冠、身着白色绸服、衣带翩翩、面庞刚毅、神采盎然,挥舞着手中便面,等待进城的青年,埋怨了一声。 车厢外,一大腹便便的家臣拉着缰绳,不断的擦着额头上的汗珠,安抚道: “公子,再忍一忍吧。预计再有小半个时辰,就可以进城了。” 任宣冲热的脸色熏红,挥舞着便面的手越来越快了,叹了一口气, “唉……” “去城门处询问的人回来了吗?吾有大农令的征召帛书,理应可以优先进城。” 家臣苦笑, “公子,城门校尉声称,如今处在战争期间,陛下有令,任何想要进入长安的人,都必须经过检查,大农令来了也不好使。” “嗐!” 任宣冲撇撇嘴,埋怨声像是一挺机关枪,不断突突着。 “郑当时这个九卿,当的真是窝囊。” “如果不是因为商量曲辕犁在关中地区的产量以及销售分配额有利可图,吾才不来长安呢!” “怂乃求!” 家臣隔着门帘,扭头道: “公子息怒,要不然,吾派人去周围买点麻布回来,放在车厢上,遮挡阳光。” “不必了。” 任宣冲长呼一口气,放下便面,脱下最外面的一件白色丝绸衣裳, “车厢上放太多布,热气散不出去。到最后,吾很可能会被活活闷死。汝还是花钱打点一下,让前边的人让让位置好了。” “诺!” 家臣听了命令后,立刻安排周边的仆人去花钱买位置,准备插队。 任宣冲叹了一口气,重新躺在车厢里,闭上眼睛,一动不动。 大热天的,动一下,痛苦程度,堪比车裂了。 心坚如磐,热不可摧。 正当他静下心来,感觉有一丝凉意后,耳朵忽然萦绕着一圈蚊子哼哼的噪音。 是从外面传来的。 任宣冲黑着脸,气的右手握拳,猛地锤了一下车厢底板, “又怎么了?为何远处如此喧哗?” 家臣眯着眼睛,望着不远处道路喧哗喧闹的位置,沉声道: “公子,似乎是边境传信兵正在靠近!” “唰!” 任宣冲赫然立刻坐起。 用便面轻轻拨开车厢的丝绸帘子。 并用一旁拴着红丝的玉钩挂住。 头探出去,凝望。 只见一骑,头戴翎羽、背插旌旗、高举手中帛书,疾驰而来。 随着策马的动作, 那人还用振奋人心的声音大喊着, “上谷捷报!” “车骑将军所属,匡人司匡,领兵五千入左贤部!” “六战六胜,歼灭匈奴六部落!斩敌两千余,俘虏百姓八千余。” “其已顺势率兵东进,进击左贤王部!” 准备进城的百姓被这消息给吓懵了。 愣了两三秒。 蓦然! 迸发出天崩地裂的欢呼! 旋即,洛城门外陷入狂欢中! “万胜!” “陛下万胜!” “大汉万胜!” 闷热的感觉,被一扫而空。 数不清的百姓在欢呼雀跃,引吭高歌。 虽然不知道那个匡人是谁…… 但车骑将军四个字,长安周边的百姓都有所耳闻。 那可是一个多月前,陛下为报上谷被攻之仇,亲自任命,并亲自从霸城门送出长安的将领。 短短一个月,竟然传来捷报! 怎么能不欢呼? 城门校尉听到情报,自然知道马虎不得。 立刻安排人手,组织疏散! “都让开,让信使入城!快!” 他又指了几个士卒,道: “你们几个,马上去开路,一定要保证捷报在最短的时间到达未央宫!” 伴随“哗”的一声,整个洛城门都行动了起来。 那名传信兵,也快速穿过让过来的路,冲进长安。 其身后,无数的百姓追赶、簇拥着。 任宣冲目光呆滞,盯着入城的背影,喉结上下一动,咽了口唾沫。 “我……没听错吧?” “公子,错不了!是匡人!”家臣信誓旦旦地说道,“许久不见,其竟然北上出击匈奴……而且还是跟从车骑将军,匪夷所思。” 任宣冲挑挑眉,把刚才脱下来的衣服又穿了回去,同时问道:“吾族在齐地还有人员驻留吗?” “公子,为了销售曲辕犁,齐地人员都已经撤了回来,只留下了几个接收消息的人。” “谁留下来了?” “公子,留下的人,多为任氏的贫穷远房亲戚。”家臣眼珠子转了转,沉吟半晌,“吾记得,好像有一个叫任安的,籍贯荥阳。” “汝立刻安排人回家中传递消息,以吾之名义,将任安划归长安族谱,命其置办金、玉、丝绸等珍贵之礼,入稷下学里,贺匡人大胜!” “???” 任宣冲缓慢抬头,眸中闪烁着锋利的光芒, “不需要多问,立刻去办。若父亲问起来,就说吾的主意便是。” “诺。” 这名家臣拱手,示意知晓。 他对这位侍奉多年的公子的眼光颇有信心。 尤其是在得到家族许可之前,花重金买下曲辕犁、耧车的专利权这件事。 虽然起初家族震怒万分,但随着被迫执行契约的时候,整个任氏惊恐的发现…… 关内各地的大农署,竟然一改常态,像是换了个领导似的。 不仅不盘问销售价格,不强制搜刮征税,还主动询问有什么难题,需不需要帮忙。 正当所有人怀疑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的时候,任氏老家主花费几十金,托人从未央宫里带出来点消息。 总共十个字--曲辕犁普及,含陛下之意。 内容虽短,却犹如强心剂,把整个任氏的情绪都调动了。 这是一个堪比老祖宗发家时候的机遇。 接着便是:天下家仆,皆回关内的家族命令。 而任宣冲,毫无疑问,成为了下一任家主的不二人选。 这名家臣深知,据说家族宗老已经在谋划让任宣冲提前接任族长之位了。 不敢怠慢命令。 他立刻对一旁的家仆嘀咕几句,指了指队伍中的一匹快马,把人派了出去。 …… …… 未央宫,清凉殿 刘彻守着刚从深井中取出的酒坛,酌着小酒,祛着暑气。 “陛下!上谷大捷!陛下!” 春陀喜滋滋地跑了进来,嘴里嚷嚷个不停。 来到大殿中央, 他扑通跪在倒地,稽首而拜, “匡人率流民部两千人、铁骑三千人,合计五千人,入左贤王部,攻六小部落,斩首两千余、活捉匈奴老幼妇孺八千多人。” “奴婢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刘彻听闻,立刻龙精虎猛地跳起来,“果真?” “奴婢不敢欺骗陛下,捷报信使正在殿外等候传召。” “传!” “陛下有旨,传使者进殿!” 俄而,传令兵被数十名卫士簇拥着,快步走了进来。 跪地,拜曰: “卑职车骑将军亲卫,冯六,见过陛下。” 其举着一个翠绿色的竹筒,高呼, “此乃捷报文书。” “呈上来!” 春陀闻言,急忙小跑,接过来,又送到刘彻面前。 这位皇帝检查封泥完整性后,打开。 看着帛书上卫青那熟悉的字体,激动地握紧拳头。 “好!甚好!” 不需多言,两个好字,充分体现了他的心情。 “大战未始,捷报先来!天佑我大汉!” 春陀笑着跪地拜曰:“恭喜陛下!此乃天命加身之意也!” “哈哈哈哈哈!” 刘彻大笑! 可惜,大军还未班师回朝,还不能封赏。 心痒难耐呀! 他看着下方冯六的面庞,汗珠吧嗒吧嗒的滴下来。 忙指着案几上那一坛还没喝完的酒, 高声, “春陀,将美酒赐予这位士卒!好生安排其休息!” “奴婢遵命。” 春陀笑吟吟地跑到案几,摸着冰凉的外壁,嘿嘿一笑,送到冯六手中。 “传朕旨意。” “今晚,长安内所有两千石官吏、列侯,齐聚未央宫。” “朕于此地设宴去暑,庆匡人大胜!” “诺!” 春陀急忙领着一干人撤了出去。 清凉殿内,仅余皇帝一人。 刘彻摸着手中的帛书,高兴地手舞足蹈……继续沉迷在欣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