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以质子用人。
次日,稷下学里区域。 司匡戴着一定蓑帽,在两名儒生地守护下,顶着寒风,盘膝坐在一张用芦苇草编制而成的草席上。 他的目光集中在身前蓬头垢面的流民身上。 提着毛笔,边问,边在一卷崭新的书简上书写。 “姓名。” “李老七。” “性别。” 李老七愣了一愣。 这看不出来吗? 他察觉到面前等待的眼神,急忙回答:“男。” 司匡嗯了一声,点点头。 握着毛笔。 墨汁浸染。 根据回答的内容,在竹简上写下一列端正大方的小字。 毛笔抬起。 头也抬起来了。 “可有传信?” “有!” 李老七点点头,回答的干脆利落。 他先拍了拍身上破旧不堪的棕黄色粗麻布上衣衣服。 顿时,黄尘伴随泥沙,纷纷扬扬地从麻布衣裳的缝隙中抖落。 随后,扯开衣襟,从怀中掏出一块巴掌大小的木牌,交给司匡查验。 这是他的身份证,乃原来户籍所在地的官衙颁布。 这上面记载了个人的详细信息。 司匡接过,视线首先聚焦在传信外表。 默默端详。 木牌字体为隶书,雕刻工整。 记述方法简介、明了。 大小、重量符合大汉官府标准。 不是伪造。 他辨明这点,才把重点放在内容上。 姓氏:李 名:老七 年龄:二十八 爵位:公士 … 祖籍:齐地。 户籍:宛朐县。 司匡沾了沾墨汁,把传信上记载的内容抄写在手中竹简上。 将之交还李老七,微微一笑,继续询问传信上不曾有的内容。 “黄河决口后,家中尚存几人?” 李老七低着头,神色黯淡,失落至极。 上齿轻轻地咬着宽厚的嘴唇,用痛苦沉重的声音回答,“只有我一人存活。” 司匡被悲伤的氛围感染了,皱着眉头,叹了一口气。 “唉。” 无奈提笔,在竹片最底下,重重地写下了一个“一”。 随后,指着不远处的一个牌子,叮嘱,“你先去领粮食吧,领完了之后,去甲组报道,明日可开工!” 李老七弯着腰,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诺!” 司匡笑着点点头,看着蜿蜒崎岖的队伍,高呼,“下一个。” 随着呼唤。 一个提着黑色包袱,脸庞开裂,左眼至嘴角裂着一条猩红色刀疤,上身赤裸,沾满了黄色泥土的中年男人,弯着腰,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 男人背后,是他的家眷。 一个年龄在二十多岁的妇女、一个年龄在七、八岁,虎头虎脑的小男孩。 男人把脖子藏在肩膀之间,点头哈腰。 恐怖的面庞上露出一丝比哭还要吓人的笑容,拱手,问好,“大老爷。” 《礼记·郊特牲》有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 东汉的郑玄曾经注释:“水庸,沟也。” 《周易》曰:“城复于隍,勿用师。” 而汉人喜欢把隍看做大沟——护城河。 因此,古代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也有人喜欢称其水庸老爷。 经过漫长的演化,水庸老爷最后变成了城隍老爷这个名字。 这个男人不懂什么是以工代赈,他只知道,能给流民提供粮食的人,堪比神明。 因此,直接给打上了“大老爷”这个用来称呼神明的标签。 司而匡依旧是老样子,没有在意,笑着点了点头。 出声询问“姓名。” “田冲。” “性别。” “男,男。”田冲咧着嘴,多次重复,努力地做出一副讨好的谄媚表情。 司匡没有在意,在竹简上记录好之后,按照刚才询问李老七的形式,问道:“可有传信?” “没,没有。” “没有传信……”司匡眉头紧蹙,抬头看了看田冲,以及他的家眷,淡淡地问道:“此二人与你是何关系?” “回大老爷,这两个是我的妻儿。” “这样啊。” 司匡哦了一声,放下手中的毛笔。 看着案几,拿着一旁蘸着红色朱砂墨的毛笔,在田冲的资料栏上写下来三个鲜红的字——“有妻儿”。 写完,放下毛笔。 对着竹简吹了几口气。 待记录干了之后,指着不远处一个写着“子”的牌子,笑着说道:“你们去子组吧。” “啊。”田冲神色惊慌。 领着妻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伏地哀鸣。 “大老爷,我能干活,为什么不让我去甲组。只要大老爷肯给我一家老小一口饭吃,田冲必定誓死追随。” “放心,天干地支两类都能吃饱。” 田冲忧心忡忡,用眼睛的余光瞥了一眼刚刚离去李老七的背影,怯生生的说道:“那为什么要分成两类?而不是用乙组进行区分?” 司匡右手握着竹简的边缘,左手手腕一动。 将它卷了起来。 把竹简递给旁边右手边的儒生,双手交叉,藏在袖口,笑容满面,解释着。 “吾为了派发粮食时,cao作更加方便,特意把流民分成两组。” “天干者,无家眷。” “地支者,有家眷。” “前者,登记结束之后,可直接去领取粮食,饱腹一顿,而后者,领完粮食之后,还需要另外登记。” 看着田冲越发疑惑的目光,司匡声调不变,态度,和蔼可亲,孜孜不倦地讲述。 “二次登记时,地支者,若家中有孩童,可将孩童送到稷下学习百家之术。” 司匡起身,与田冲平视。 对着稷下的位置,作揖而拜,高声道。 “吾昨晚已和诸子百家交谈完毕。凡是有愿意学习百家之术的孩童,根据兴趣,可前往稷下,自愿选择学习内容。” “儒、道、法、农、纵横、名……小说。” “稷下诸子百家,皆可学习!” 渐渐的,他的声音越来越高,企图令后面的流民也听清楚。 “家中孩童,凡是十二岁以下者,皆免费可学习百家之道!” “其等将住在稷下学宫,吃、住、衣,皆有诸子百家负责!” “不需任何钱财!” “只有一点需要注意——其亲属不得在稷下学里建筑时期行寻滋挑衅、犯罪之事!若有,全家直接踢出稷下,永不录用。” 这是昨晚他拜访百家之后,得到的结果。 如今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传承面临着严重危机。 司匡主动提出将流民之中,有天赋、对百家之学感兴趣的孩童送往稷下,对他们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百家诸生,听到这个方案之后,都没犹豫,眼睛都不等着眨,就点头答应了。 这是好事啊。 有利于传承自家学问,干嘛拒绝? 至于儒家…… 对付他们,司匡只用了两句话。 “儒生能入朝为官,愿学儒术者,必定多于愿学百家之术者。” “此法,可为太学设立,提前培养人才。” 利大于弊。 儒家,最终同意了这个行为。 …… 不要钱! 免费吃! 学本事! 每一句话,都犹如一颗从天空坠落的原子弹。 三样加在一起,直接把现场咣咣咣的轰炸了一圈。 后方有孩童的流民,激动的痛哭流涕,当场就跪下了。 这个年头,能学习百家之术者,甚多,但是能学习其中精髓者,甚少。 他们几乎都是齐鲁之地的百姓,很清楚在稷下学宫学习意味着什么。 大汉最顶级的老师。 大汉最顶级的教材。 大汉最顶级的学习环境。 … 在种种优势下,自家孩子时候成为官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田冲激动的身躯颤抖,连声线,也颤个不停。 看了看司匡身边两个儒生模样的人,小心谨慎地问道:“大老爷,儒家之术也可以学习吗?” “可以。” “真的?” “吾以祖先之名保证!” 汉人重祖。 此言一出。 原本心生怀疑者,直接打消了顾虑。 没有人会用祖先的名誉开玩笑。 看来,这是真的了。 田冲得到满意的答案,领着家眷,笑嘻嘻地拜了两拜,“拜谢大老爷。” 随后,领着妻儿,向“子”组走去。 田冲渐行渐远。 不远处的流民翘首以盼,等待那一句“下一位”。 然而,这一次,司匡与身旁两个儒生都心照不宣,没有急着吆喝下一位。 卞康从袖子中掏出来另外一卷竹简,一支毛笔。 抖开竹简。 竹简最右侧,是四个显眼的大字:负责之人。 他压低声音,附在耳畔,问道:“司公,刚才这位田冲,安排什么职位?” “让他做‘子’组工程负责人吧。”司匡咧嘴笑着,看着刚才记载于竹简上的内容,点评道:“看他的样子,其子必将在稷下学习,忠诚度足够!” 赈济灾民可是一个大活。 司匡心里有数。 若是流民人数在五百之内,他还能管一管。 若是人数超过五百,他根本管不过来。 管理灾民犹如管理士兵。 自古以来, 能带兵千人以上者,莫不是校尉级别的高级将领。 而能带兵万人以上者,莫不是亲信遍布全军,名镇一方的大将。 他虽然继承了陆逊的统兵记忆,但在流民中,缺乏亲信。 没有响应者,调动起来,势必费劲。 想要让这群灾民老实、听话,就必须在其形成规模之前,分组、安排足够的打手看管。 至于打手人选……还有谁比携带家眷之人更合适的? 有“质子”在手。 不需担心打手会背叛、贪污之类的行为。 除非,他们不想孩子学习百家之术了。 这正是让地支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质子”作为筹码,用人! 卞康根据吩咐,按照记录格式,在手中竹简上写下了田冲的名字—— 地支·子·田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