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秦失其鹿(下)
    外朝廷推经常搞,早有一套固定章程了,但词臣自行推举礼部尚书旳情况很少,没有效法的先例。    所以应该怎么开始?众人不知不觉又看向秦德威,毕竟这事是他向皇帝提议的。    而秦德威则走到吏部尚书许瓒面前,行个礼道:“烦请冢宰出面来主持推选。”    官场上做事,皆要有能拿上台面的由头。    外朝廷推都是由吏部尚书来主持的,而这次秦德威也请许尚书出面主持,相当于请专业人士当外援。    但许瓒摆了摆手拒绝说:“这是你们词臣的事情,本官参与其中不伦不类。”    众所周知,外朝的部、院、寺、监这些政务衙门,与翰林坊局这些内廷臣僚是两套不同体系,就是《出师表》里写的“宫中府中”的区别。    所以许天官要表现出避嫌的态度,当然如果真能参与礼部尚书的推举,许天官还是乐意至极的,毕竟这能够扩大他的影响力。    但是大明官场很多时候要讲究个“三辞三让”的规矩,不能公然表现的出迫不及待,那样会坏口碑。    所以要等秦德威再三邀请过后,许天官才可以“无可奈何”的答应。    然后就在许天官期待的目光里,秦德威转过身,又回到词臣这边,当仁不让的对着众人道:    “但凡推举人选,必定要先有个主持,既然冢宰不肯,那就由我来主持吧!”    许天官:“......”    词林官们也有点无语,但大部分人又想了想,秦德威也确实有资格主持。    毕竟秦德威是正五品,在词臣体系里绝对算得上中高级人物了。    大部分词臣都是编修、修撰、侍读、侍讲这个层次的,哪有资格与秦德威竞争。    当然也必定有不服气的,比如与秦德威最不对付的蔡昂,当场就质问了一句:    “为何要由你主持?词林里还有许多年资比你深的前辈!”    秦德威立刻就答道:“啊,对对,蔡前辈你说的都对!那么就由蔡前辈来主持好了!”    然后秦德威又对众人说:“蔡前辈德高望重,以蔡前辈的年资,主持本次推举,想必就没有人不服气了!”    众人:“......”    秦德威你今天能有点正常反应吗?怎么每次答话都不在大家预期之内?    连与你品级一样的蔡昂都不敢怼了,你秦德威还是嘉靖男儿吗?你是不是为了拉票,脸都不打算要了?    秦德威没管别人怎么想的,对着蔡昂督促说:“时间不早了,请蔡前辈赶紧开始吧!”    “啊,这......”蔡学士猝不及防的被秦德威推上了主持的位置,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    他又稳了稳心神,才重新开口说:“陛下命吾辈词臣推举大宗伯,还请诸君先畅所欲言,举荐贤良!”    “这样不行!”秦德威粗暴的打断了蔡昂,“若照蔡前辈所言,必将人多嘴杂、纷乱无章,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那么久而不决,要拖到什么时候去?”    众人暗暗点头,对了,就是这个味,这才是正版原装的秦德威。    蔡昂被怼的怒而反问道:“那你说如何选举?”    秦德威毫不客气的答话说:“第一,必须要推选词臣,不要推选外人!    第二,礼部尚书是正二品,那么只从正三品词臣里,挑出年资最深的几位作为礼部尚书的备选!    年资或者品级不够的,这次就别来凑热闹了!    然后围绕这几个备选人物,再让诸君畅所欲言的议论,这样才是有的放矢,不会散乱无章!”    单纯的词臣官职,基本上三品就到顶了。而词臣又是个非常讲究前后辈的群体,排资论辈风气很重。    所以秦德威“挑出几个年资最深的三品词臣作为备选”的建议,是非常尊重传统的,别人也都无法反驳。    蔡昂也是哑口无言,他这个主持,当了跟没当一样,简直当了个寂寞。    其实最顶级的词臣就那么些人,大家心里都有数,做不了假,很容易就挑出了三个公认年资最深的备选。    第一个备选是吏部右侍郎兼掌院翰林学士温仁和,弘治十五年进士。    第二个备选是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张潮,正德六年进士。    第三个是詹事府詹事张璧,正德六年进士,同样是正三品,威望也很高。    如果不加挂侍郎之类官衔的话,正三品的詹事府詹事就是翰林坊局系统里,最高级别的词臣官职了。    这个时候,有了目标的众人纷纷开始议论起来,尤其是秦德威这个档次的中高级词臣发言更积极。    因为词臣系统越往上越是递进的,顶级词臣升为礼部尚书走了,那么中高级词臣就有希望替补为顶级词臣位置。    秦德威这时候反倒一言不发了,静静的听着众人的各种言论。    有支持温仁和的,分量最重的人就是两个学士蔡昂与江汝璧。    有支持张璧的,份量最重的人是詹事府少詹事孙承恩。    当然也有支持张潮的,但比前两人的支持者要略少一些。    虽然张潮资历很深,绝对是翰苑老前辈,但迅速崛起却是近三年的事情。    张老师自从五品急速冲到正三品,直接翻越过了很多人,当然也会引发一些人羡慕嫉妒恨的情绪。    而且张老师还有个好门生秦德威,做人骄横霸道也就罢了,升级速度也是超快,同样也让很多人有小情绪,连累到了张潮。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支持张潮的人数,比另两个要少一些,或者说明显处于劣势,形势并不乐观。    对这三个备选,在旁边看热闹的阁部院大佬们也纷纷发表意见,意图对最终人选施加影响。    首辅夏言和大学士严嵩越发的后悔了,不过后悔的方向却不太一样。    严嵩后悔的是,因为大门外总有锦衣卫官校监视,没有按照儿子部署规划,早日与左都御史霍韬、兵部尚书张瓒达成勾结。    不然的话,在这种场合,大学士加左都御史加兵部尚书的组合,话语权绝对很大。    说不定就能强行施加影响,还有机会把自己心目中的人选推举上去。    严嵩有点怀疑,秦德威在大门外布置锦衣卫官校,根本不是为了收拾儿子或者羞辱严家!    秦德威就是为了防止自己与其他大臣串联,让自己这种时候孤立无援!    想到这里,严嵩忽然有点惊悚,秦德威在那个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今天这个场面?    也就是说秦德威蓄谋已久,可能早就勾通了家里仆役或者婢女,偷走了自己文稿?    而让首辅夏言后悔的是,自己推举毛伯温失败后,竟然只寄希望于秦德威与严嵩争斗,没有准备其他主动方案。    现在这样的场合,自己只能当个边缘人,连插手契机都找不到。    等其他一些大翰林表完态,秦德威就冷笑着开口道:“那么,该着我说几句了。”    其余编修、修撰这些小翰林见状,也就先闭上了嘴,等秦德威说完。    但秦德威并没有直接表态,却看向严嵩,高声问道:“当初皇上曾经下旨,叫严阁老今日举荐新任大宗伯人选!    所以我斗胆猜测,在严阁老心里,一定有个备选人吧?    不然的话,若真连个人选都拿不出来,岂不就成了欺君之罪?”    严嵩感觉自己今天不去物理手撕秦德威,就是非常有涵养了,哪还有心情与秦德威互动?    秦德威似乎也不需要严嵩说什么,自顾自的继续说:“严阁老不想说便罢,但我猜也能猜出点东西。    严阁老心目中的人选,必定是个能服众的人物,毕竟您是个新上任的大学士,该求稳要求稳。    而具备礼部尚书任职资格,又能服众的人物屈指可数。    那么刚才三个公认最具资格的备选之中,或许就有严阁老原本拟定举荐的人选啊。”    众人一时间只觉得,秦德威这通分析好有道理,逻辑满分。    但最精明的那些人已经意识到,秦德威这通分析究竟有什么意义了!    秦德威凝出十分犀利的眼神,在温仁和与张璧这两大热门候选人之间来回扫荡。    突然冷不丁的对温仁和发问:“温前辈!我斗胆问一句,你与严阁老可有过往来?”    温仁和毫不犹豫的答道:“没有!”    秦德威又迅速转向张璧,同样问道:“那么张前辈,我还是斗胆问一句,你与严嵩可曾有过往来?”    但张璧却犹豫了,没有像温仁和那样第一时间果断回答。    其实已经不用回答了,犹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张璧也没法,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不敢保证一切都天衣无缝。    万一以后被证实当中撒谎,政治信誉就彻底破产了,御史能直接把自己弹劾回老家去。    “呵呵呵呵......”秦德威别有用心的笑了几声。    严嵩是一种表面上的“政治正确”,所以秦德威不能明说什么,只能用笑声表达“你懂得”的内涵。    毕竟严嵩的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可是一个谄媚事君、无底线逢迎皇帝的人物。    然后秦德威就很玩味的质问詹事府少詹事孙承恩:“我就想想问孙前辈,你还支持张璧前辈么?”    孙承恩刚才是张璧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时候也极其无语。他再看向张璧,神色就有点不对了。    你张璧居然跟严嵩这样的jian臣暗中勾搭了?再公开支持张璧,会不会被认为是谄媚当红人物严嵩。    至于其他人,想法大概也差不多。原本支持张璧的人,在秦德威咄咄逼人的扫视下,也羞于再继续支持张璧了。    又听到秦德威高声叹道:“难怪严阁老当初故意派我老师张玉溪公出使,至今尚不能完差回京。”    自始至终没有人在明面上说什么,没有人会公开指责张璧。    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只要是公开推举形式,张璧今天肯定没戏了。    秦德威仿佛毫不费力,像是撕掉一张纸似的,轻轻松松就废掉了一个热门候选人。    众人这时候不约而同的把视线转向另一个热门人选,吏部右侍郎兼掌院翰林学士温仁和。    秦德威都杀掉了一个张璧,绝对不会轻易停手的,不知道又会怎么对待温学士?    只见秦德威走到温仁和前面,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然后说:    “温前辈乃是有德行的长者,平日里对在下也多有关照。据闻温前辈乃是弘治十五年登科,堪为词臣中最早。”    众人听到秦德威这些没用的寒暄,还是莫名其妙的,不明秦德威目的是什么。    然后秦德威转头看向内阁班位,继续说:“如果在下没有记错,三位阁老的登科时间,应该都晚于温前辈吧?”    夏言、顾鼎臣、严嵩三个大学士,闻言齐齐变了脸色。    顾鼎臣和严嵩都是弘治十八年登科,比温仁和晚了一届,夏言更不用说了,正德十二年的菜鸟,比起资历就是弟中弟。    所以温仁和如果当了礼部尚书,大家都会很别扭。    在嘉靖朝,礼部尚书基本上就是半步内阁的待遇,也可以说是连接内阁与翰苑之间的环节。    而在这个词林官系统,又是十分讲究前后辈的传统,就连大学士排序往往也是按照年科来排,谁最早谁就是第一位首辅。    像夏言这样后来居上的情况,其实是非常规的现象,这也是严嵩与夏言矛盾的根源之一。    严嵩是科举前辈,比夏言早了十多年,但夏言却一直把严嵩当手下看待,严嵩就不服了。    明白了这个背景,就能理解,一个比所有大学士都老资格的人,当了礼部尚书的话,大家为什么都会有别扭感觉。    万一哪天温仁和又凭着礼部尚书入阁,那怎么排顺序?    反正现在内阁大学士们以及秦德威,一起注视着温学士。    感觉凭空多了几许压力,温仁和长叹一声,挥挥手说:“罢了罢了,老夫退出了。”    词臣就是这样残酷,错过了自己所在的时代,没有早早在同代人中脱颖而出,基本就没机会再老来俏了。    不是每个老师都有个学生叫秦德威的。    秦德威再次对温仁和行了个礼,还是很恭敬的说:“温前辈真乃君子也!”    公认的三个备选人,转眼间就剩下一个不在现场的张潮了。    众人想到这里,无数槽点简直在心里滚滚而来!    什么夏首辅丢了机会,什么严阁老放弃了机会,什么秦失其鹿,都是没有的事情!    这只鹿可能始终都在秦的手里,从来就没有失过!    秦德威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什么双雄争霸也是不存在的,以后没准就是三足鼎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