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人生有此挚友,值了!
孟青云归来的第一堂算学课开始了。 他讲的是数位。 大宇朝的算学中也有数位的概念,但比较模糊,没有明确提出来。 尤其是亿这个计数单位还没有出现,算学中用万万来表示亿。 万万不是万万没想到的万万,是一个计数单位。 也就是说,一万万就是一亿。 不过从今天开始,亿这个计数单位就会在大宇朝的算学中出现。 创造者正是孟青云。 认识计数单位,当然从个位开始,然后十位、百位、千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 孟青云告诉学生,计数单位无穷尽,未来的计数单位需要你们去挖掘和创造。 同窗们努力! 认清楚计数单位,然后就是数的读和写。 这个时代,算学中读写一致,人们在生活中也习惯了这种读写,改过来一时有点不习惯。 比如,‘两万四千五百六十八’这个数字,不论是读还是书写,都是‘两万四千五百六十八’。 孟青云要让他们写成‘二四五六八’,把计数单位从数字中略去。 这主要是简化书写,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也为以后改用阿拉伯数字打伏笔。 接着孟青云专门训练了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数的写法。 比如‘三千零二十五’写作‘三零六五’,‘三千零五’写作‘三零零五’,‘五千’写作‘五零零零’ 汗! 真别扭! 不用阿拉伯数字写数,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不过只能先这样对凑了,过一阵子再改,不然世人怀疑他是妖怪就坏了。 循序渐进吧! 总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第二节课一开始,孟青云就在黑板上写了五个符号。 “”、“”、“”、“”、“=”。 “同窗们,前四个符号分别代表加、减、乘、除,最后一个是等于号。第一个代表加,第二个代表减,第三个是代表乘,第四个代表除,第五个代表等于。以后我们写算式,通用这些符号,比如四二三五=七七” 这些基础符号教会后,然后*进行的是列竖式计算,先教竖式加法。 孟青云写了个竖式算式,差点跺脚大喊,这竖式别扭到离谱的地步,他恨不得立刻就改成阿拉伯数字。 还是忍一忍吧! 欲速则不达,先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用还算熟悉的方式来习惯。 太快近乎妖怪化。 不稳妥! 别小看后世小学生的计算模式,它在这个世界是划时代的存在。 就是农夫与爱因斯坦的故事。 大宇朝人不会用竖式计算,他们大多用算筹,虽然也能算出结果,但费时费力。 而竖式计算,完全可以抛弃算筹。 孟青云讲了十几个例题,其中夹杂了进位的概念。 别小看古人的智力,现代人不一定比他们聪明,只是时代局限性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任何时代都不缺聪明人。 比如前世它知道的祖冲之,比如郭守敬 后世小学生的题目,自然难不住这些秀才,当孟青云把竖式加法举例讲解后,他们顿时明白了。 这种方式比用算筹方便百倍。 孟青云写了十几个算式,让学生们练习,掌握这种方式的计算。 大伙都很新奇,纷纷拿笔在本子上计算。 “太好了!” 每算对一道题,学生就一阵欢呼,等把黑板上的十几道题都做完,他们笑逐颜开,言称算学很简单。 井底之蛙,还骄傲了,数学多奥妙你们知道吗? 孟青云再次出题,这次当然要加大难度,变成六七位数的加法。 当这些题完成后,孟青云再次增大难度,题目都是四位数以上的连加,加数至少四个。 这次秀才们做题速度慢下来了。 少顷,马奕突然喊道:“孟先生,我发现竖式加法配合速算,效率更高!” 孟青云极不习惯这种称呼。 大家都是同窗身份,以前都相互称兄。 这个兄不论岁数,只要是同窗,相互称兄,试为尊敬。 自从速算查到好多贪污后,府学要求秀才们以老师之称,对待孟青云。 这无可厚非。 读书人容易认死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孟青云能为他们解惑,自然是老师。 而且,孟青云还把这些学识,无私的讲授给他们,就凭这德性,叫一声先生也不亏。 嗯? 这小子数学天分不错。 只可惜生在富贵人家,不然有可能成为大宇朝数学专家。 “马奕同学说的不错,学以致用,速算就是为了用在计算中。以后计算中你们要注意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咦? 真的可以用速算啊! 学生们顿时被这种计算吸引,全身心投入到计算中。 结束这节课后,孟青云思谋要把这些东西编写成书,名字就叫《数位的初步认识》、《加减乘除的竖式计算》,作者自然是孟青云。 若干年后,我会不会成为大宇朝数学界的孟子啊!? 哇哈哈哈 这堂课后,孟青云在府学的名声大噪。 不过孟青云还是惦记着自己的生意,他想尽快把孟氏酒楼的加盟店也做起来。 躺着赚钱才是王道。 不然以后各种店开起来,自己不得忙死。 但在府学又当老师,又当学生,抽不出多少时间,趁这个机会,孟青云想了一个好办法。 他找到学正和学录,要求调课,把八股文、杂文、策论等课调到上半天,下半天他要请假编算学书。 不用说,他的弱项必得加强,这些课得认真听,至于下午的课前世高三班主任占用音体美,似乎是有道理的。 这个理由太高大上,学正和学录很想答应,但权力所在,他们也得请示山长。 学正和学录相当于后世的教务处和政教处主任,这样的事情自然做不了主。 这么低的要求,我怎会不答应? 同意! 山长立刻拍板,只要孟青云编撰算学书,一切都好说。 这下好了,上半天教学或学习,下半天翘课联络生意,这日子过得很是充实。 至于编撰的算学书他早就抽空写好了,等把加、减、乘、除的竖式计算全讲完,就可以交给山长了。 孟青云在府城四处联络,找的就是愿意合作的商户,当然这是初步接触,正式签订契约还要等番椒收回来。 十月底,一本《数位的初步认识》,一本《加减乘除的竖式计算》交到山长手里。 山长李长庚心情十分激动。 他拿着两本书道:“青云,你要什么要求?只要你提出,我一定满足你!” “弟子没有什么要求。” 孟青云摇头道,“算学博大精深,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越多人掌握算学,我朝越能壮大。我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宇朝国富民强!” 这是孟青云的真心话。 这点知识,在前世十岁之内的孩子都懂,他根本没必要为这事提要求。 如果有要求,也太丢人了。 再说有国才有家,只要国家强大了,百姓才能过的好。 像他这样的生意人,就应该用实际行动建设国家。 只有国家稳定强大,他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而李长庚不一样。 这个世界的人有局限性。 学术或技艺都私有,不会像孟青云这样大方。 其实不能怪他们自私,自己子孙有技艺就能有饭吃。 教会了徒弟,就会饿死师傅。 所以,李长庚更敬佩孟青云,他连称赞的话都不好意思说了,感到说什么都是假的。 少顷,他又道:“青云,我可以把这两本书雕版印刷,然后售卖,钱分你一半,你觉得怎么样?” 孟青云沉思片刻道:“弟子编撰算学书的初衷,就是让这门学问在我朝崛起,但算学本是冷门,售卖也没有多少利润。弟子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等我们把算学在府学发扬光大,然后向全国推广再印刷售卖!” 这个商机,孟青云早就觅到,但现在真不是全国范围内推广算学的时候,否则以他的眼界,早就发书了。 再说,这些数学知识只是小打小闹,等后面把阿拉伯数字引入,把代数概念用于算学中,他才会大刀阔斧出书。 全国印发,肯定能大赚一笔。 而且也是他扬名立万的机会,怎么会不抓。 此时,孟青云已经把列竖式计算加减乘除都讲完了,但府学会的只有丙丑三个斋。 李长庚决定先雕版印刷部分,做为教材发给学究和学生,当然价格低廉,只收成本。 接着孟青云请了个长假回乡下,家乡的辣椒开始收购了。 雇了一辆马车到县城,孟青云首先找到庞俊楠。 自然是去看他家的番椒。 说实话,他觉得对不起庞俊楠。 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去看过他。 说实话,真的太忙,但他心里还是觉得难为情。 他有现在的成就,与庞俊楠有直接关系。 庞俊楠见到孟青云兴高采烈,自然要和他一醉方休。 孟青云当仁不让,在喝酒之前,要去看他种植的番椒。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庞俊楠种了三百亩番椒,这是孟青云没有想到的。 但他知道,这就是好朋友。 他用这种方式支持自己,就算赔了又能怎么样。 孟青云默默记住。 番椒已经成熟,摘下来晒干,孟青云才会收。 把注意的事项告诉庞俊楠,孟青云陪庞俊楠夫妻喝了个天昏地暗。 他不记得自己去厕所醒酒多少次,他只记得庞俊楠这朋友,他会用一辈子来肝胆相照。 人生有此挚友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