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锋利的獠牙
    春秋大领主正文卷第366章:锋利的獠牙立法?    哪怕是历来不争不抢的韩厥,一颗心的跳动速度也变得很快。    要是晋国有人的土地都执行相同一套的律法?    毫无疑问的是,政令将容易被传达,上对下的管理也会便利许多。    哪怕是心有余虑,更多的是在思考一旦律法一致,自家的利益会不会遭到侵害。    事实情况就是,贵族拥有属于自己的立法权,才能保证绝对的自主性。    他们在制定本家执行的规章时,优先考虑到的是怎么来让自己的统治得到稳固,加强对治下口众的约束和管理。    结果就是,所有家族的律法都是符合自家的利益,对国家有利还是有损害,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作为国君,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威严能够辐射到全国的各个地方。    成为“卿”在晋国就等于是掌握了管理国家的权柄,某种程度上也希望自己所下达的政令能被有效执行,却不得不思考利弊。    现场的人在经过激动之后,一个个陷入了沉思。    坐在主位的国君努力观察每一位“卿”的表情变化,一点细微的表情都不想放过。    他在心里想道:“阴武果然是站在寡人这一边的。想到这么好的方法,来加强寡人的权威。”    这么想也没有错。    只是,吕武傻了才会想要制定出一套能让国君独断乾坤的律法出来。    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不能背叛阵营啊!    无数贵族花了几代人的时间,总算是让晋国进入到“虚君制”的现状。    这种“虚君制”只是对君权的某种压制,并没有完全让国君成为摆设。    所以,并不是以类似于宪法之类的条文来进行限制,更趋于是贵族一起创造的潜规则。    智罃现在就在想,一旦吕武的设想成功,会对晋国的正局起到什么影响。    其中就包括,数代人约束国君的努力,会是在他们手里被打破,还是成为一种永例。    士鲂则是有些傻眼。    本来只是在探讨律法而已,怎么变成对于制度的思考了呢?    这个也是现在人们逻辑思维直线的原因,才使得士鲂有点后知后觉。    实际上,想对律法动手的同时,本身就必然牵扯到对制度的变动。    毕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少了哪一个都将失去立足的根本。    国君可以完全不打破这种沉默。    让“卿”们思考到永久。    最好是同意吕武的建议。    然而,智罃不得不打破沉默,说道:“今次聚众为国中稳定计。”    这是在定基调。    因为他们舍得放弃一些利益,中小贵族玩命地攻击栾氏和郤氏残余。    短短时间内,除了国君赦免的苦成溱之外,栾氏和郤氏已经完全被平定。    基于事先已经约定谁打下就属于谁,原本属于栾氏和郤氏的地区被拆解得零零散散。    谁打下属于谁,作为进攻一方的贵族谁都想多抢一些,恃强凌弱的现象时有发生,产生的纠纷方面非常严重。    国君召集众“卿”进行会议,需要优先处理的就是贵族新产生的纠纷。    能不能妥当地处理好那些中小贵族之间的纠纷,很考验他们这一套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其余的“卿”不得不将注意力拉回来,听智罃开始介绍哪里和哪里的归属出现争议,哪一家又和哪一家因为争议发生冲突。    这一听不要紧,有纠纷的贵族数量真不少,甚至因为发生火拼,又有家族被灭了。    打得那么狠,纯粹是新仇旧怨一起拉清单。    国中有多少家有封地的贵族?    国君未必真的清楚。    这是因为晋国的实际权柄握在元戎手里。    元戎有意对国君进行隐瞒,很容易就能够办到。    因为元戎位置的交替并不是在正常情况下的交棒,一些文件根本没有平稳交接,导致智罃实际上也没有掌握精确的数据。    这个要怪的人很多。    包括死了的先君以及一帮宠臣,再来就是杀进栾氏府宅的那批人,甚至算上所有旁观者。    基于很多记录消失,包括连国中有多少封主都不知道,国君已经提议来进行一次全国大会。    智罃答应国君的提议,定的时间就是冬天来临的时刻。    对于这件事情,其余的“卿”已经全部知晓。    吕武知道要搞什么事时,内心里是有些懵逼的。    全国大会啊?    太熟悉啦!    就是不知道流程上面会有什么区别。    智罃现在需要跟国君以及同僚商议的议题是,要不要专门营建一个什么地方,作为即将召开的全国大会的地点。    就只是这一点,吕武能得出一个结论。    晋国没搞过这么大的场面,导致根本不知道会来多少贵族,怀疑现有的那个地点能不能容纳得了。    没人对智罃的问题有所回应。    智罃也不尴尬,将决定权抛到了国君手上。    而这位国君的偶像是齐恒公,时刻想着超越齐恒公“九合诸侯”的次数,提议像是在“清远”那边一样,造个小型的盟誓台。    这肯定是不行的啊!    他们之前不了解国君,以至于被搞了两次突袭,哪能再创造机会让国君增加威望呢?    提议被拒绝的国君先看向韩厥,没得到韩厥的回应,再看向吕武。    韩厥估计已经决定将泥塑一当到底了?    而吕武压根就没在看国君,低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无法找到奥援的国君有点丧气,问智罃,道:“元戎作何安排?”    智罃却说:“如召集众家,或可唤诸君听成。”    “诸君”现在单纯指列国的国君。    晋国的计划中,明年有两个规模比较大的军事行动。    打秦国的那一路不需要列国参加。    南下的那一路肯定要喊上小弟。    国君有点懂智罃的意思了。    晋国没了栾氏和郤氏,属于栾氏和郤氏的地盘被瓜分,哪怕存在内部矛盾,只要所有“卿”的意志一致,压服其余的贵族根本没有难度。    智罃扫视其余的同僚,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大家伙团结起来呀!    谁敢炸刺就弄谁。    就算是很假,也要搞出晋国大团结的一幕。    好好地给到来的各个诸侯国看到晋国虽然内乱了一场,却是比以前更加团结,能发挥出超强的战斗力。    吕武可算抬头看向智罃,眼角余光发现国君脸色有些悻悻,纳闷刚才发生了什么事。    解朔忍住第一个应声的冲动,目光看向韩厥。    事实上,元戎想干点什么事,是应该事先与自己的副手,也就是中军佐商议的。    看韩厥的脸色,不像是事先知道的样子?    发现这一点的其余人,心里各有想法。    他们实际上并不喜欢韩厥,也说不上来讨厌。    韩氏采取不争不抢?    等于说,争取到韩氏的用处几近于无。    说是“几近于无”,主要是多多少少能唬人。    同样的,基于韩氏的安份,没人会故意去招惹就是了。    韩厥没吭声。    智罃的目光略过中行偃,看向了士匄。    年轻的士匄估计没想太多?    他看到智罃看过来,说道:“自无不可。”    喊呗。    正好看看,有没有不开眼的小弟觉得晋国不行,敢不听话。    智罃的目光扫过吕武和魏琦。    栾氏和郤氏之前负责邦交的国家被阴氏和魏氏接手,通知列国这种事情肯定是由阴氏和魏氏来办。    其余各家,也就解氏没负责哪个列国的邦交,要不一样需要负责进行通知。    那一刻,解朔脸上的阴郁又增了几分。    有足够的时间来让解氏进行思考,一家子不全是笨蛋也该琢磨过来了。    对每一个家族来说,获得卿位是危机,何尝不是机遇呢?    解氏遭遇到局面就是恶意更深,看他们有没有能力去破局了。    智罃在问国君,没有前来的贵族,是不是采取严厉的制裁。    结果是国君没说话,韩厥先出声。    “不可!”韩厥一脸严肃地说:“国中纷乱,临时起意,定有不知者。”    以为现在是打个电话就能通知到人的时代吗?    哪怕是信息时代,就不允许手机没电啊!    国君一开始估计没反应过来,等待韩厥拒绝,才脸色大变。    搞什么啊!?    再小的贵族,也是几代国君先后赐封。    看智罃好像是要举起大棒,搞一次清洗活动?    真的那么搞,会削掉多少贵族不好说,坏名声就全落在国君身上啦。    智罃好像没觉得自己干了什么坏事,说道:“如此,国中封主几人,安能计之?”    无法通知到,等于不存在。    不存在的贵族,该怎么能计算在国力有效范围内?    韩厥没多余的话,再次重复:“不可!”    开玩笑啊!    只给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能不能通知到所有贵族都不好说。    没来的贵族要全部进行处置???    太凶残啦!!!    吕武其实是打从心里佩服智罃的魄力之大的。    各朝各代为什么要梳理人口?    不就是隐匿的人口等于没有嘛!    智罃看到国君脸色越来越不好看,解释道:“君上,臣乃是为君上谋,为国家计。如不核实,安知封主几人。不知封主几人,知晓者纳赋,不知者不纳,心安能平?”    所以,俺真的是担当起元戎该有的责任,不是要搞什么小动作啊!    韩厥听完愣住了。    道理就摆在那里。    真搞出某些贵族重复得到征召,有些贵族却能躲在封地养肥自己,算是什么个情况?    国君则是依然脸色阴晴不定,不好判断智罃存了什么样的心思。    他能确定的是韩厥该支持自己时,没有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