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权衡
    李飞一马当先,率精锐冲进汉军大营。    刘焌率大部紧随其后。    黎煌留守邕城。    急先锋的李飞,异常兴奋,吃了这么多败仗,终于有翻身的机会了。    唯一让他比较遗憾的是,杨明从敌人,成了盟友。    这就意味着,他将没有机会在战场上正面击败杨明。    真是天意弄人啊!    李飞心中叹气。    “弃械投降者……不杀~~”    李飞吼叫着,飞马跃进汉军大营。    眼前的一幕,令他傻了眼。    正在厮杀的汉军将士,少的可怜,基本上都在装模作样,故意发出惨烈的吼声。    李飞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很可能中计了。    “立刻撤退!”    李飞急忙吼道。    “咻!”    “咻!”    “咻!”    ……    正在两旁埋伏的陈寻、杨明,岂会放走李飞,在他们的指挥下,弓箭手迅速放箭。    漫天的箭矢落向李飞及叛军。    李飞奋力拨开射来的箭矢,率叛军逃走,但仍有大量将士倒地。    数轮箭矢后,杨明纵马杀出,大批步卒从两旁涌出。    “杀!”    “杀!”    “杀!”    汉军将士高呼。    叛军胆裂,在汉军的冲杀下,死伤无数。    紧随其后的刘焌,见前方喊杀声大震,起初还以为李飞得手,正在狠狠的收拾汉军。    但几名侥幸逃出的将士告诉他,事实并非如此,是他们中了汉军的埋伏。    “可恶,杨明谋我!”    刘焌脸色一变,看向带路的杨东。    杨东连忙拍马而逃。    “竟敢诓我,放箭!”    刘焌怒不可遏,命人向杨东放箭。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丁宁惊道:“不好,汉军必是有多种部署,他们必会趁我大军倾出,夺取邕城。”    “该死的,全军返回邕城?”    刘焌立刻下令。    “那李飞将军怎么办?”    “让他自行突围,一切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刘焌冷冷的说道。    李飞没了,对大军来说,顶多是一件rou痛的事情。    可邕城没了,他就失去了在南川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以后的战局中,彻底失去对南川的掌控。    刘焌急忙指挥大军折返回邕城。    而在此时,埋伏在左右的汉军迅速杀出,刘焌大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留守邕城的黎煌,一直站在城楼上观望前方。    这一战关乎南川大局,胜则掌握主动权,败则退守西川。    就在黎煌焦急观望时,一大批黑衣甲士悄悄摸到城下。    在车无子、石求鱼指挥下,如晴天霹雳般向邕城发起进攻。    黎煌及守城将士被打的措手不及。    “他娘的,哪里冒出的军队?”    黎煌疑惑。    他一时没反应过来,在他的思想中,汉军此时陷入内乱,是不可能来偷城的。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刘焌他们可能中计了。    攻城的就是汉军。    因为只有汉军有这个实力和胆气。    然而留守邕城的兵力太少,汉军又是有备而来。    不到一刻,汉军就攻上了城楼。    混乱中,黎煌拼命杀敌,但他缺少大将临危不乱、稳如泰山的资质,根本打不退骁勇的汉军。    最后,黎煌只能弃城而逃。    当刘焌率兵杀出重围,回到邕城下时,见城上飘扬着汉军旗帜,心里就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    “完了!”    刘焌嘀咕道。    他及麾下大军,成了汉军的猎物,一切尽在汉军的掌控之中。    从他选择踏进这个包围圈时,就注定了失败。    “陛下,我们该怎么办?”    身边的近臣问道。    刘焌抬头看了眼血色般的残血,哀声道:“全军退守易城。”    易城,是西川和南川的重要关隘。    刘焌决定退守易城,就意味着放弃南川,从对战状态,转为防守状态。    陈寻不会对刘焌赶尽杀绝,因为刘焌死了,蜀国只会陷入更大的动乱,这并不符合大汉的战略利益。    以大汉当前的实力,还不足以吞下整个蜀国。    大汉需要时间,发展自身实力,为以后的战争奠定坚固的基础。    天亮。    刘焌率残兵败将,仓皇而逃,离开了邕城战场。    李飞奋力突围,侥幸逃的一命。    但他被杨明狂追时,狼狈如家犬的模样,成了无数人的笑柄。    这一战,标志着刘焌退出南川,汉军正式接管南川。    最高兴的人就是刘鼎。    他迅速率领禁军,入驻邕城,以皇帝的身份,再设朝廷,布置百官,并督促陈寻,尽快率军进攻西川,夺回天府。    对刘鼎再设朝廷一事,陈寻没有反对    因为他们出兵的表面目的,就是帮助刘鼎消灭叛军。    刘鼎是正统皇帝,拥有属于自己的朝廷,是理所当然。    只有这样,他们才师出有名。    而刘焌,就将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他的帝位,不会得到认可。    他的统治,亦不会稳固。    邕城大捷的消息传回大明城。    王秦很是高兴,他的战略意图得到实现。    这意味着他对蜀国形成了进取之势,只要时机成熟,消灭蜀国,将不是问题。    在此之前,他要再加把劲,努力发展大汉。    只是传回的消息中,陈寻将有关于杨明的事情,单独叙述并强调了一遍。    杨明,自始至终,都不会让人放心。    他就像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内心深处,永远不会真心臣服于人。    王秦早就想除掉他,以绝后患,只是爱惜他的勇武,一直不忍心。    这次,果然差点闹出大祸。    许平再次成为王秦的蛔虫,这些日子,他学会了低调做人,在王秦面前,表现的像是个老好人,和同僚之间,努力打好关系。    但王秦和姚中书等人知道,许平是在惦记首辅的位置。    因为太勤于政务,王秦的身体差了好多,好几次陷入昏厥。    这让他意识到,仅靠他一人拼命,是无济于事的。    该放权的时候,还是得选择放权。    因此,内阁到了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    而内阁首辅的人选,一直没有确立。    这个相当于大汉丞相的首辅,成了许平日思夜想的职位。    王秦眼明心亮,清楚许平的小心思。    只是他不明白,许平对权势的执着,为何如此痴迷。    王秦看过陈寻来信,便将信件递给许平。    许平如获至宝般,看了一遍,道:“杨明有反骨,只有陛下才可镇的住他,一旦他脱离了陛下掌控,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我认为,应尽早铲除!”    王秦摇头道:“魏国的五狼将,个个骁勇善战,其中冉云,更是名震天下的武将,而我大汉,能与之匹敌的武将,就只有杨明,如果我杀了杨明,对我汉军的声势是极为不利的。”    许平道:“龙治、韩德,都是一等一的大将,陛下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杨明。”    王秦摇摇头,龙治、韩德与杨明相比,具有全能性,并非杨明这样的单一武将。    排兵布阵,统筹全局,杨明与龙治、韩德毫无可比性。    冲锋陷阵,攻城拔寨,龙治、韩德比杨明还是要稍逊一筹。    这一次,陈寻很好的控制了杨明,没有让他酿成大祸。    但下一次,谁又能确保杨明不会被人蛊惑,脑袋发热,做出不利于大汉的事情?    王秦很是忧虑,他是爱惜人才的。    杀与不杀,是一件令人矛盾的事情。    许平对杨明向来没有好感,王秦是知道的,他认为应除掉杨明,更多的是出于私心。    王秦反复深思,最终还是心软,再观察观察吧。    邕城之战结束,陈寻率大军陆续清除南川各地的反抗势力,基本稳定了南川局势。    那些最早同意与汉军合作,并真正出了力气的夷族部落,对于答应他们的条件。    王秦全都一一满足,这让各大部落非常满意。    打下了南川,如何治理,就成了困扰汉廷的棘手问题。    毕竟在名义上,南川属于蜀国,属于刘鼎的。    但是其中四分之三的地盘、人口,实际上都在夷族部落们的手中。    汉廷干预多了,容易造成夷族的不满,甚至可能引起暴乱。    如果放任不管,时间越久,汉廷的影响力就越弱,以后再想治理,就没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