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非专业的郑总,总是那么专业
这个事情还是郑谦在见到北京台一群中生代的工作人员之后猜到的。也是,同样的工作,去央视,去芒果,哪怕是去浙江台不是都挺好,干嘛非要来这个只有一半工资的地方? 当北漂的话…… 也不会来北京卫视了。 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卫视,会对于彭辉这样一个上门的制作商那么热情的原因了。 在想到了原因之后,郑谦也就了然了。 这个周期他要测试的,就是如果将所有系统资金,全都用来赚钱的话,那么自己会赚多少。 如果是赔钱的买卖的话,自己又会赚多少。 一个成年人,应该懂得权衡轻重,而不是只知道一个劲的和员工斗智斗勇,那也太小家子气了一些。 但是又不能太高。 按照之前结算分析来看,在结算时,系统资金没有达到基础的情况下,提升了一千万。 那么这个一千万,是直接翻倍呢? 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直接简单粗暴的增加一千万呢? 这又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 如果只是单纯的增加一千万,那没别的,可劲造就行。 可如果是直接翻倍呢? 现在是两千万,下一次就是四千万? 那后来会不会这个数字越来越多? 那等到一次消费近万亿、十万亿、百万亿的情况下,就算是神仙也花不完吧? 毕竟这里可不是只有正整数,还有两倍的负数呢! 换句话说,现在别看基础只有两千万,但实际上你要当六千万来算! 再加上之前电影票房的分成…… 尼玛,看着就肝疼。 万一再时不时的背刺一下…… 郑谦可真的要无语了。 算了,越想越闹心。 虽说手里差不多有着八千万,不过也不是那么花的。 因为要赚钱嘛。 所以就要慎重考虑一下。 不过想着想着,郑谦就头疼了。 尼玛,赔钱还好说,自己随便想着就可以,怎么赚钱这么费劲? 不过后来一想…… 自己为什么不弄一些大批量的东西呢? 比如…… 电视剧。 比如…… 综艺。 比如…… 纪录片。 八千万啊,干什么不行? 拍大制作的电影都够了! 所以这样一想,郑谦也挺高兴的。 他倒是没想着弄那种大型电视剧。 因为那样的电视剧太容易爆了。 这是实话。 你想想,郑谦之前想着赔钱,然后刷刷刷的把所有资金全都压上去。 结果呢? 背刺的厉害! 肾疼! 所以这一次,郑谦打算小小的投入一下。 你看,我投个十几万,最多也就赚个几百万撑死了,这样不会背刺的厉害,到时候也好规划。 赔钱是一个技术活,要赔钱,自然也要先花钱。 但先花钱又很容易被背刺。 所以先拿出百八十万的试试水,也可以。 那么…… 拍什么呢? 郑谦想了想,主动给徐涛打了电话。 “徐主任。” “郑总,怎么样?有想法了么?”徐涛期待地问道。 “哦,这个倒是没有。” “这样啊……”徐涛的声音里充满了遗憾。 “徐主任,主要是你没有告诉我,你们北京台的风格啊。”郑谦好笑地说道:“我连你们电视台的风格都不清楚,我怎么进行节目制作啊,万一我弄出一个和你们台台风不搭的,那不是白瞎了么?” 如果只是单纯的赔钱,郑谦那没说的,这句话是绝对不问的。 但是问题是,如果他制作出来的节目,北京台因为风格问题不要的话,万一到了其他电视台,岂不是要火起来? 这不坑爹了么? 所以郑谦还是要问清楚。 “这个……原则上,我们毕竟是北京卫视,虽说是地方台,但是……”徐涛有些尴尬地说道。 郑谦了解。 也就是说,那些面向年轻人的选秀节目是不能制作的。 倒不是说不行,只是专业不对口,毕竟这里是北京。 就算是北京的地方台,也要符合北京的高大上气质。 那么…… 说白了,不就是要花钱么? 郑总很喜欢。 花钱…… 拍什么呢? 纪录片的话…… 《舌尖》不错。 对,拍个《舌尖》。 这一看好像拍出来《舌尖》会赚很多。 但实际上呢? 纪录片兑现是十分困难的。 再加上如今正值奥运,其他相关新闻都很弱,想要收获名气是差不多的,但是想要盈利…… 嘿嘿,恐怕不行。 那好,纪录片就《舌尖》了。 《舌尖》第一季花了多少钱来着? 忘了。 算了,那不重要。 郑谦想了想,让赵筱雅帮忙弄了一份策划书。 严格来说,应该是节目竞投书。 不过考虑到北京卫视那少得可怜的项目…… 算了,不管他。 其实《舌尖》贵的就贵在那几台设备上,人员什么的,倒是需要花费的不少。 但这些都在其次,主要是CV。 前世《舌尖》之所以能够火遍全国,全部的关键就在于主持人的声音特点上。 后来更是有人戏称,每次听到对方说话,口水就要流下来。 虽然是玩笑话,但也可见一般了。 不过很不凑巧的是,整个千娅并不具备这种专业型的纪录片主持人,只能找徐主任想办法了。 将CV的问题交给北京台,郑谦就开始进行下一个项目的规划了。 至于钱嘛…… 当然不能指望北京台。 那一百万和没有有什么区别? 制作两集的《舌尖》? 开玩笑也要有个限度。 郑总是差那一百万的人么? 所以干脆就不要。 这样到时候也可以直接签分成。 这样就算北京卫视爆了,这电视台的基本盘才0.5,就算再高一些,能有个2撑死了。 毕竟这个时间段内是奥运会,所以收视率是别想提高了。 二的话…… 按照每集差不多两百万的广告费来算,一共也才一千八百万。 再计算分成…… 恐怕算起来还不够设备钱。 这是实话。 千娅影视的设备当初买的时候就是死贵死贵的,要上千万一台。 这样的超高清4K节目,不说别的,单集成本就要高达三百万! 这样就算背刺,也不会太多。 毕竟纪录片这东西,变现太难了。 然后是电视剧…… 电视剧可是很危险的。 因为电视剧一旦形成爆款,它的集数摆在那,最少也要播上十天二十天的。 这广告收入就太贵了。 就算有分成,也绝对会导致收入大增。 很有可能会面临背刺。 那么…… 拍什么呢? 想了想,郑谦突然间想起之前刘人语看得那种沙雕剧。 对啊! 虽说沙雕剧和北京卫视的画风不一样,但是…… 自己要的就是不一样啊! 沙雕剧当然是怎么沙雕怎么来了。 之前连“从前有座山”都弄了个故事,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弄个“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咦……似乎暴露了什么。 算了,那不重要。 弄成什么电视剧呢? 弄个情景喜剧怎么样? 对对对,情景喜剧! 这种剧往往会有不错的收视率底盘,但问题是往往又不会太高,属于那种下限不低,上限也不高的那种。 为了防止背刺,郑谦特意看了一眼电脑。 这个世界的情景喜剧也是走向了前世的窘境,逐渐被影视制作者放弃。 沦为了小众中的小众。 对,这个好! 小众,就意味着这个题材不被大众喜欢,投入高一些,还能多花钱,就算爆了也没关系,情景喜剧的变现能力也不高。 虽然长,但是业内收益最高的一部情景喜剧,也才每集获得几十万,还是十年前的价格了。 按照那个时候的物价,每集的成本也要几万块。 可以说是一个很低的标准了。 这个可以! 就围绕着“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弄一部沙雕情景喜剧。 情情爱爱的嘛,不行就各种堕胎、车祸加打架。 弄个虎妞的性格,再弄成公交车。 这样剧毒无比的剧本…… 啧啧,想想就带感。 再弄成情景喜剧,每天如同老太太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每天两集,直接弄两个月的。 也就是六十集。 每集倒是时间不多,算上前期筹备,也就两个月,到时候送审,上映……齐活! 至于北京台要不要…… 就算不要,这种剧毒无比的剧本,也完全可以出售给其他电视台嘛…… 就算电视台不要,也可以卖给视频网站嘛。 为了拓展片库,视频网站是不会有什么底线的。 你看,就连《逐梦演艺圈》都被人放到视频网站,还需要付费会员才能观看,你就说这些视频网站还能有什么下限? 纪录片有了,电视剧有了…… 那综艺呢? 综艺怎么办? 综艺的话…… 对了! 北京台不是台风要符合祖国形象么? 这个不能抹黑。 但是…… 我也刻意赔钱赚吆喝啊! 就比如…… 我弄个歌唱比赛。 按照一般来说,歌唱比赛应该就只是一群素人进行选择了是吧? 那我找个一群大明星来唱歌。 但是我不能找专业的! 我要去找那些不专业的。 比如…… 喜剧演员? 相声演员? 普通演员? 主持人? 车模? 非唱将网红? 对对对! 就这样! 可惜了,就是华夏在形象上很注重,要不弄个小片子演员来,话题度一定很高。 咳咳。 不过那就有些太离谱了,会被河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