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改变大秦(第一章)
    张仪神色肃然、微微一礼道。    纵横家一向人少,所以在朝中官员甚少,却是没什么影响。    “臣附议,可以择其中一些先进行实施。”范雎开口道,同样、他也属于纵横家,观点跟张仪差不多。    “臣附议。”吕不韦行礼,心中仍然在权衡利弊,但其他三人都已经同意,他即使反对也没用了。    “好。”帝子受神色好似凝重了些许,沉声道:“孤欲先成立内阁,四位丞相担任内阁大臣,辅助孤处理国家大事。”    “喏。”商鞅四人一起应道。    最终帝子受也没说此法是谁献上,商鞅四人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压着心惊没说什么。    第三日朝会之上,帝子受亲口宣布内阁之事。    群臣齐声应诺,心中隐隐间,有了一种预感,大秦要变了!    一个月后,帝子受下令,改延尉为刑部,设刑部大夫一位。    中大夫两位,下大夫四位,辅官八位,吏官十六位。    当即震惊了朝廷,不少大臣看向四位丞相,随后便都选择了默认。    延尉本是九卿之一,这一改变,自然不是简单的,即使只是改变中央咸阳,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直到两个月后,刑部方才逐渐恢复原状。    这时,帝子受又下令,改九卿之一治粟内史为户部,官职与刑部一样。    治粟内史的影响力比延尉要更大,四大丞相支持下,一直持续了三个月左右,方才逐渐适应。    这时,天下各国先后移来了目光,不知秦国发生了什么,但也都松了口气。    不管如何,如此这般,不会是要掀起战争。    随后半年,又是四部成立,九卿之二典客、奉常改为礼部,九卿之一少府改为工部。    令设民部、吏部。    合称六部。    一系列的行动,在咸阳城掀起了轩然大波。    各种暗流不断涌动,谁都认为,这是秦王开始正式掌权了。    而掌权的方式,还很不一样,动静异常之大,直接拿朝堂改变,可是四大丞相不但不阻止,反而还全力配合。    没错,就是全力配合。    吕不韦越发认为六部是有利于他的。    原因很简单,法家在大秦根深蒂固,好似一张大网,根本逃脱不了。    可是六部划分,将所有职责明细,法家也有了漏洞,让吕不韦心中有了明确方向,让不少杂家之人进入了朝堂六部之中,所以越加全力配合。    张仪和范雎都是纵横家,跟吕不韦差不多,法家对他们压力太大了。    这样对他们而言,也是好事,可以加深他们的影响力。    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法家。    但商鞅毫不在意,他看到的,是原本有些沉寂的秦国,有了向上的朝气。    而且,只要大秦还在,法家就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这是他的自信。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六部划分,大秦朝堂之上,发生了几乎翻覆的变化。    不止六部,帝子受还撤销了九卿之一太仆,九卿之中只剩下了宗正、中朗令和卫尉。    又建立了钦天监和太医院。    六部大夫分别为民部大夫吕不韦、吏部大夫商鞅、户部大夫王绾、工部大夫公输仇、刑部大夫蔡泽、礼部大夫顿弱。    两大内阁大臣兼任两部大夫。    钦天监监正由东侯太一担任。    太医院监正由夏无且担任。    宗正继续由秦王室德高望重的樗里子担任。    同时,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帝子受的威信极速增长,不管在谁眼里,都已经是真正的秦王。    不少人心中震撼,这才多久!    如今还年轻的秦王,就已经确立了威严,得到了百官认可,真正掌握了朝政。    朝堂之上,最终确定的人,已经由四大丞相、转为了最上方那越发威严霸道的身影。    各国之中,也都渐渐更加警惕了起来。    秦国、好似又出现了一位雄主。    秦王政六年,是在改变中渡过。    也是这一年,通过六部建立,帝子受成为了真正的秦王,大致掌握了朝政。    秦王七年,六部正在快速磨合着,各种行政效率也在缓慢提高着。    帝子受并没有强自给六部下达什么必须达到的目标,现在一切以适应磨合为主。    秦王七年三月二日。    秦王宫中,帝子受召见了王翦、司马错、蒙骜、王龁四位大将。    四位如今大秦最负盛名的大将,怀着各种不同的心情走进了秦王宫。    自当今王上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将他们四人都召集到一起。    “参见大王!”    四人带着恭敬行礼道。    帝子受坐在最上方,右手抬起:“免礼。”    “谢大王。”四人直起身,纷纷向上看去。    帝子受目光透着平天冠、微微扫过四人直接道:“孤欲成立军阁,尔等以为如何?”    四人心中一震,军阁?    虽不知是什么,但一想到内阁,还有军字、便足以让他们想到很多了。    随即就是有些火热。    向来文武都是平等,可内阁建立以后,文却是明显有些凌驾于武之上了。    大王要对军队出手了。    此念一起,不是反对,而是欢喜。    只有如此,才能显示他们的重要性。    四道余光对视一眼,一起行礼道:“请大王明示。”    “内阁管理政务,军阁管理军务,辅佐孤处理所有军务。”帝子受淡漠道。    四人心中一喜,继续齐声道:“一切谨遵大王喻令。”    ····    第三日朝堂上,帝子受当庭宣布,成立军阁,王翦、司马错、王龁、蒙骜四人为军阁大臣。    暂时军阁下成立军法部、后勤部、新军部三部。    消息一出,连四位内阁大臣,都是一愣。    太突然了,而且大王都没有跟他们商量。    隐隐的,他们明白了什么,这是让他们都不插手军务。    连军法部,都特意成立了。    心中有些不喜,但也没有发对,更反对不了。    这是军队之事,对军队有利之事,不说军队会不会听他们的,即使听他们的,他们也不敢反对。    军阁一成立,明眼之人都看出来了,大王对大秦的掌握、更上一层楼。    军阁和内阁,军政彼此制衡、对立,大王独掌乾坤。    秦王政七年中,军政上层正式分离,各自都在抓紧时间适应,帝子受也越发忙碌。    这就是中央越发集权的结果。    七月初八,当军阁建立完成,走上正轨之后,帝子受再次召集了四位内阁大臣,以及另外四位六部大夫。    还是一枚枚玉简,商鞅八人接过仔细看去。    神色一个个越发凝重。    当看完所有内容后,一个个陷入了沉思之中。    玉简的内容并不难理解,郡县制。    如今大秦地方上,其实也是郡县制。    数县为一郡,将整个秦国划分为一个个郡。    而玉简中的内容,就是将郡县中的权力重新划分。    一郡之首为太守,一县之首为县令,另分别设五个郡丞和县丞,六人分别执掌一郡一县之中的六部,将六部建立到每一郡、每一县中。    目的不难理解,更好的掌握大秦每一个地方,中央集权。    一旦如此·····    想着,八人除了公输仇之外,都感到了一股极为的心惊。    那样,大秦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掌握,恐怕会强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    大秦的国力不会立刻上涨,但对国力的运用会强非常多,未来增长,也会强到一个程度。    想着,八人心中情绪各自都不能平静。    大秦也许真能一统天下!    不少人心中火热,那个一直最火热的想法,自信了不少。    随后便是心惊,显然,这跟去年的划分六部,是一体的。    但大王却并不急,先中央、后地方。    一步步将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他手里去,这是一位老谋深算的雄主!    几人心中想着,自然不会反对,不管如何,这对他们都有利,唯一利益受到压迫的,只是那些郡县中的郡守、县令罢了。    随即,便都思索着,如何更好的推行。    “启禀大王,此法甚妙,如此也能杜绝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欺上瞒下,只是我大秦官员恐怕没有那么多。”仍是商鞅第一个开口,语气颇为凝重,但也显示了他的重视。    众大臣默默一算,的确,按照此法,大秦如今的官员不够。    只能再招了。    “孤欲举办一次论才大会,面对天下,凡自觉有才之人,皆可前来参加。”帝子受平淡说道。    众人目光一亮,立刻明白了其中用意。    到时,大秦也就不缺官员人才了。    “大王英明。”商鞅立刻有些兴奋道。    随后,其余七人马上说出同样的话,这也是真正的心里话。    “各郡县之事,三日后朝会宣布,吏部先行挑选人才,内阁配合,不够者暂时空缺。”帝子受依旧平淡道。    “喏。”商鞅四人行礼应道。    三日后,事情宣布。    满朝升起一股股惊讶情绪,但不管如何想,都只能应喏。    随后,在天下无数人的目光中,还在磨合的大秦又开始了大动作。    大秦除了各封地之外,一共五十五个郡,四百零三个县,都动了起来。    ………………